剜苜蓿芽

 2024/04/02 07:1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和丰龙

  □ 和丰龙

  惊蛰已过,正是卧听春雷的时节,所有的生命在季节的再次轮回中又开启了新的征程,生命拔节的旋律在耳畔美妙地响起,那些关于成长的声韵会布满每个清晨或者黄昏,一个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春天必将扑面而来。

  它,没有桃花的热烈奔放、千娇百媚;也没有柳丝的鹅黄嫩绿、风情万种。它内敛、含蓄,从不嫌弃土地的贫瘠,也不对生长环境挑肥拣瘦,只要向阳的地方,河畔、田埂、渠边都会发现它的身影,它就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苜蓿芽。

  每年春天,植物们经过一冬的休眠,积蓄的营养在春雨的滋润下尽情释放,各种时令菜品也陆续进入百姓的餐桌。“头茬苜蓿二淋子醋”,作为春天的美味,苜蓿芽肯定是不能缺席的,它那独特的美味,从孩提时代就深深植入我的味蕾。

  三月天气,日长夜短。下午放学,时日尚早,便邀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提着柳条编制的小篮子,带一把从镰刀上卸下的刀刃,在刀刃一头缠一层厚厚的破布,一路狂奔到就近的苜蓿地里剜苜蓿芽。有时候还会碰到几个穿着俊俏的年轻小媳妇,她们已经捷足先登了,我们只好另择他处。远远望去绿莹莹的一片,待到苜蓿地里才发现刚露头的苜蓿芽叶片很小,像小孩子的指甲盖,不仔细辨认根本就发现不了,真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剜苜蓿芽是个功夫活,需耐着性子。我们只得俯下身子从草丛里或者往年割过的苜蓿茬里细心地寻找。每找到一棵嫩芽似乎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拿出刀具,小心翼翼地将刀尖斜向下使劲,一朵朵苜蓿芽便收入篮中。有的心灵手巧的小伙伴为了多剜点,他们不下蹲,直接弓着背,眼珠滴溜溜直打转,手里剜这棵,眼睛在搜寻下一棵,像扫地雷一般在仔细搜寻每一寸土地,发现下一个“目标”。偶尔还偷瞄一下别人的篮子,比比谁剜的多,谁剜到的苜蓿芽“胖”。约摸个把钟头,夕阳西下,我们便“收工回营”。提着篮子,就好像是收获了战利品,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喜悦各自回家,这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得到母亲的夸赞。我小时候手脚不太麻利,脑子也不怎么灵光,剜到的苜蓿芽总是柴草一半、苜蓿一半,数量也总比别人少,为这事,没少被母亲数落。

  母亲在灶房一边忙活,一边把苜蓿芽倒入簸箕里,先扇去苜蓿芽里的细小尘土,再来回扒拉,细心拣掉里面混杂的柴草,然后把苜蓿芽倒入盛清水的盆里淘洗几遍,最后才放进烧开水的大黑锅里煮几分钟。用笊篱捞出来,沥干水分,待温度凉得差不多了,用手再捏一下多余的水分,盛到碟子里面,切几丝干辣椒,撒盐淋醋,浇一点辣椒油,一盘爽口开胃、色香味俱全的凉拌苜蓿芽就上桌了。有时候,母亲把苜蓿芽切得很小,揉进面团里,再放适量的调料,蒸出来的馒头酥软可口,或用那口黑色大铁锅烙出来的薄饼更让人垂涎欲滴,唇齿留香。在我们的童年时代苜蓿菜不但能充饥,还增加了我们的食欲,以至到现在我们还念念不忘。

  俗语说:苜蓿吃上没劲,给驴说驴不信。我们长大了才知道,苜蓿菜营养价值很高,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酵素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热量低,多食用不但能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可以预防疾病、美化肌肤,有减肥和治疗贫血等功效。

  又是一年春草绿。如今河畔、田埂的苜蓿芽又悄悄地露出“小脑袋”,它印染得那一道道葱绿,使人把春天的希望喜盈盈地揽入怀中。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餐桌上的各种美味佳肴时刻冲击着人们的味蕾,苜蓿芽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当年一起剜苜蓿芽的小伙伴不知今在何方。但我固执地怀念苜蓿菜承载的悠悠岁月,怀念它茎细叶肥的样貌,怀念它给我的童年带来的那种美好温馨和蓬勃向上的希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