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渊:满怀壮志攀高峰

 2024/04/02 21:0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怀斌 虎文

  □ 怀斌 虎文

  马兆渊的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母亲河不仅养育了他,更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注入了勤奋好学、执着创业、重情守信、乐善好施的情怀。上世纪70年代,祖辈们为了支持刘家峡水电站建设,舍小家迁移到了当时土地非常贫瘠的先锋乡卢马村。他从小就目睹了父辈们为了吃饱穿暖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幼小的心灵里早已萌发了替父母分忧、让兄弟姐妹们过上好日子的创业种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家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肯吃苦、勤学习,都是学校的好学生,让村里人都很是羡慕。但是,随着两个姐姐考上中专,父母亲的生活负担明显加重。为了帮父母撑起这个家,学习成绩同样优异的马兆渊不得不放弃了继续读完高中、参加高考的人生梦想,辍学走上了打工挣钱、为家分忧的创业之路。

  再苦再难都要坚持

  尽管有许多人都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但他无怨无悔。第一次出门,是去参与甘南州的一条道路建设。怀着为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情怀,在茫茫的草原上,他克服远离家乡、人生地不熟、工作艰苦等实际困难,开启了自己的打工生活。当时,家里的主要费用基本上都是靠马兆渊出门打工挣的,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寻找一份打工挣钱的门路其实很不容易。 第二年,他瞒着家人来到一家大型工矿打工,每天要在三、四百米深的矿井下一干就是8个小时。 一同去的好几个同乡都先后因工作太累、环境太苦且又危险,一个个离开了。他却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且每当同伴离开时,他还会拿出自己的钱,好好招待一下,然后央求人家:“回去不要说这里的危险和艰苦,让家里人担心”。

  几年时间过去了,马兆渊因为干活不惜力、有眼光,1995年被推选为组长,手下还管着10多人,人们称他为年纪最小的大组长。

  就在这时候,父母亲也逐渐知道他工作的艰辛和危险,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 那担忧的眼神总会萦绕在他的心中。为了不让家人再担忧,他决定离开矿井。

  为了方便乡亲们出行,1996年他将自己积攒的3万多元钱拿出来,买了一辆客运面包车开始跑车。按照马兆渊的性格,这辆面包车一方面拉客挣钱,另一方面又似乎成了村里的公用车,村里人只要遇到急事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他都毫不推辞,总是把忙帮到底。甚至村里有了婚丧嫁娶,谁家用车他也会慷慨提供。三年多时间下来,同时经营面包车客运的其他人都挣了钱,唯独马兆渊保了本。但马兆渊却说,只要能给乡亲们带来方便,自己得失不算啥。

  有付出终究会有回报

  在当地农村,人们总说“吉人自有天相, 好人必逢贵人。”马兆渊乐意为村民帮忙,正如所愿,马兆渊遇到了两位贵人, 一位是同乡的建筑企业家请马兆渊到他公司上班,工作虽然是司机,但实际上公司对他十分信任,许多重大事务都会让马兆渊参与处理。三年时间,马兆渊完全熟悉了一个建筑公司的运营过程,于是产生了组建一个建筑工程队的想法,并且在朋友的帮助下组建起了一个工程队。

  2006年,这支工程队第一次在和政县转包了城市道路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亏了,他咬紧牙关,付清了民工工资,自己却亏了8000元。

  正当危难之际,2007年春天,马兆渊在好友的帮助下,承接了和政县的一项工程。

  这一年,马兆渊成了一名工程队长。年终,他不仅付清了100多名农民工工资,自己还有了盈利;更重要的是他的工程队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008年,他又顺利承接了和政县龙泉广场商住2号楼建设项目。当工程开工不到一个月时,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大幅上涨,同时 开工的4家工程队有3家已经停工,只有马兆渊对自己的建筑队伍承诺:“我保证不欠大家的工资,请大家安下心来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年底,2号楼按期完工了,农民工工资一分不欠,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2008年,建筑市场回暖。马兆渊迎来了人生创业的第一个春天,许多人纷纷邀请马兆渊参与的工程建设。这一年,马兆渊在和政县承接了11栋商住楼。 一下子,马兆渊成了和政县承接工程量最大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项项优质工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马兆渊用事实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优质的建筑工程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马兆渊组建的这支工程队的民工工资在当时最高、福利待遇最好,并第一时间结清了工资。这不仅得到了甲方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员工们的鼎力支持。 随后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从和政开始走向临夏市、临夏县等州内县市和兰州、甘南州等地。

  短短几年时间, 一个10多人的工程队,已经发展成了300多员工的建筑队伍,同时能承接房建、水利、道路等多项工程;年完成工程量由原来的100多万元达到几亿元。他的建筑队还被省州各级工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志存高远谋新篇

  志存高远,马兆渊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积极参与组织生活,不断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始终把做一名合格党员的理想信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

  马兆渊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他在乡亲们的面前始终保持着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他特别孝顺父母、每天不论多忙都要回到农村老 家,对父母嘘寒问暖。他还多次组织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到全国大城市旅游观光。

  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多年来,他向家乡公益事业捐款高达100多万元,家乡的道路、新农村,学校、生态绿化等方方面面都有马兆渊倾注的爱心。因家乡的各族群众非常喜欢篮球运动,他就出资200多万元,举办了全州春节篮球赛,邀请州内外100多支球队参赛。比赛场次之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实属全州前列,极大地活跃了家乡的节日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品位,也拉动了地方经济。

  除了回报家乡,他还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四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国内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他总是带头捐款,先后捐出100多万元。去年12月,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他亲自带领员工赶赴一线救灾,一方面组织抢险救灾,另一方面个人带头向灾区捐款3万元,并动员员工捐款5000多元。

  如今,已是兆丰生态园董事长的马兆渊总是会用发展的目光来管理企业、开拓业务。每年冬闲,他都会带着公司30多人的管理团队外出学习考察,围绕家乡经济发展来谋划公司未来。如今,马兆渊把自己的事业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伟大行动中。2019年他经过精心策划,在临夏县土桥镇荒芜的土地上,投资2500万元,营业面积达1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起了兆丰生态园,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让200多名当地群众在这里实现稳定就业,并且让大量的当地农特产品从这里销往省内外……如今的兆丰生态园, 一头扎根农村, 一头连接着城市,早已成为城乡联动发展、 乡镇协同振兴的产业标杆。兆丰生态园的成功运营,远远不是马兆渊的最终目标,最近,他又投资上亿元,正在抓紧建设独具特色的兆丰民俗村。 据悉,兆丰民俗村建成后,将提供300个就业岗位,整个种、养、销等产业链将带动500多户农民发展相关产业。

  家乡的山山水水赋予了马兆渊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情怀,深信他的事业和梦想终将会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