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 在沙漠上筑起绿色屏障

 2024/04/12 06:5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田睿峰

3月28日,高台县黑泉镇200余名干部群众又来到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西沙窝风沙口义务压沙固沙,一个个俯身铺草、挥锹压埋、填沙整型,硬是用人工在沙漠上铺设出一块块草方格,连成一片,在沙漠上筑起沙障。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干流下段,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土地总面积651.9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332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

今年,高台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坚持一体保护、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加快推进北部防护林建设等重点项目,扩大城乡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和“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态城市。

“县上计划在黑泉镇西沙窝开展治沙造林600亩,栽植梭梭15万株,开展义务治沙铺设草方格沙障1000亩。”高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丁尚义说,今年计划完成营造林20077亩,13个村栽植苗木1.5万株,实施绿化美化;在新坝镇完成退化草原修复1.8万亩,植树52万株。目前,平整土地、苗木筹备、灌溉设施配套等工作已就绪,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工作已全面展开。

三年来,高台县争取生态项目建设资金1.06亿元,为全县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沙进侵蚀土地,沙退绿洲更绿。如何治理?近年来,高台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沙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后编制了《高台县防沙治沙规划》《农田林网建设规划》《南部绿色通道建设规划》《高台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为固沙、退沙、建绿洲制定了长远规划。坚持以重点风沙口治理为突破口,按照“扩绿洲、退黄龙”的指导方针和“保中间(绿洲农田)”“护两线(南北两条风沙线)、抓重点(农田林网、治沙造林和经济林)”的思路和带片网配套、乔灌草结合、多树种并举、三效益并重的建设原则,重点延伸和拓宽南北两条基干防护林带,加强风沙口治理,充实完善中间绿洲农田林网。

高台县治沙推广站站长黄步青介绍,我们借鉴省内外防沙治沙成果和先进技术,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采用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的方法,大力推广红柳平茬复壮、根域限制栽培、沙地滴管节水造林、注水钻孔造林、麦草格固沙压沙等一批治沙造林技术成果,形成了“造、固、封”相结合的高台治沙造林新模式。

高台县先后建成黑河南北岸绿化,胭脂堡滩、黑泉西沙窝、许三湾林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南部绿色通道,合黎镇八坝滩等一批高质量治沙造林绿化样板工程。完成营造林51.4万亩,封滩育林(草)46.1万亩,治理沙漠面积66.5万亩,幼林抚育187万亩,在绿洲南北两侧形成了两条长138公里、平均宽0.8公里的基干防护林带,有效封堵了外围风沙的侵袭。

建起绿色屏障,带来绿色效益。“以前种粮食,遇上狂风,一晚上庄稼被风沙打倒填埋,收成不好。”黑泉镇胭脂堡村村民宁建平讲起过去风沙肆虐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宁建平家种了37亩耕地,现在风沙治理好多了,种粮不怕风沙,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同时,高台县通过采取政策扶持、科技提升、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大沙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以林草间作、林木种苗花卉、肉苁蓉、枸杞等为主的沙产业格局。目前,已形成以酿酒葡萄、优质梨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9.6万余亩,肉苁蓉、枸杞等沙漠作物2万亩。先后建成优质牧草示范基地5个,引进推广苜蓿、甜高粱等优质牧草品种种植,建成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一家,实现年产值1.8亿元。高台县正探索着一条从防沙治沙到用沙致富的生态经济新路子。

丁尚义表示,近几年,采取压沙障和栽梭梭相结合的方式,高台县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两个项目,总面积达到5.18万亩,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增加2.15个百分点,固定了流沙前移,减少了风沙危害,有效保护了黑河湿地和高台绿洲,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