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生命的“火种”——甘肃新添两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侧记

 2024/04/18 11:4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耀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耀

  “ 我同意,随时都可以!”

  4月12日,历经近5个小时,来自陇南市徽县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陈永凡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采集室顺利捐献6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儿点燃生命的希望。

  陈永凡是“90后”宝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21年陈永凡在散步时路过当地无偿献血车,看到有工作人员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听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没有过多的考虑就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我同意,随时都可以!”在2024年年初,接到了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的电话,得知与一名患儿的造血干细胞配型相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

  “妈妈,你去当英雄吧!”

  起初陈永凡对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并不了解,以为需要抽骨髓,即使是这样她也做好了准备……

  “可以救一个人,更何况还是个1岁的小朋友,我就算吃点苦也没什么。”虽然陈永凡下定了决心,但她的丈夫还是心疼妻子,对捐献有些犹豫。之后通过与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沟通,了解到是在外周血中进行采集,跟平常献血差不多,一家人也放下了担忧。

  “女儿,妈妈现在要救一个人你同意吗?”“同意,你去当英雄吧。”当陈永凡对自己的女儿说要去做兰州做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女儿不是很明白,当说可以救一个人时,女儿非常支持她。这一次她也将小儿子带到身边,希望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

  “我以前体检指尖抽血都有点怕疼,但这一次因为可以救人,我一点都不怕了。”陈永凡笑着说。

  对于妻子的坚定,丈夫也看在眼里,这次一起陪同妻子来兰州做捐献,全力支持她。

  在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陈永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她也由此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7316例、甘肃省第6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希望对面的小朋友能够早日康复,快乐成长。”陈永凡说,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人带去生命的希望。    凡人善举,传递生命新希望!

  同样,4月15日,来自张掖市的宋昊在兰大二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经过近5个小时的血液分离收集,顺利捐献出16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

  28岁的宋昊是一名个体工商户,2023年在献血的过程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于是就加入中华骨髓库。

  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在今年年初,他就接到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当下宋昊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我愿意!”

  此后,他顺利通过了高分辨分型检测、体检,并成功完成捐献。由此宋昊也成为了张掖市第6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的志愿者,是甘肃省第6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中华骨髓库第17322例捐献者。

  凡人善举,挽救生命,传播人间大爱。甘肃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任进全表示,两份特殊的“生命之约”都有了回音。是他们的捐献,给两位绝望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具有大爱精神的人。他们的善举彰显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体现了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永远值得大家学习和弘扬的精神。

  任进全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病的一种最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是患者生存的一线希望。由于非血缘人群中配型相合率非常低,通常配型相合率仅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造血干细胞捐献与献血并无区别,需要的只是捐献者的爱心与信心。造血干细胞采集方式是从外周血中采集,是一种安全、科学的方法,无损捐献者的个人健康,却能挽救重症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总库容超过327万人份。中华骨髓库甘肃省分库志愿捐献者已达4.8万余人,实现捐献63例。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创造配型成功的机会,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和家庭点燃新的希望。欢迎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无偿献血条件)、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人士一起加入中华骨髓库,传递生命新希望。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文明、更加友爱、更加温暖。(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供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