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陇药”高质高效发展之路——我省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观察

 2024/04/29 07:22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我省道地中药材现有药用植物1270种,药用资源品种1527个,大面积种植60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480万亩以上,是全国重要的植物药源基地。

  近期,全省各地的药农正忙着栽种药材。不论是武都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还是岷县的中药材基地,从南到北,映入眼帘的皆是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春耕图”。202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1.7万公顷,增加1.8万公顷。

  陇西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4月19日,记者在陇西采访时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挖金条”。今年党参苗价格翻倍上涨,堪比黄金涨价,因此当地药农把挖党参苗叫“挖金条”。

  采访之时,双泉镇胡家门村村民王双成正在采挖黄芩苗。“去年种了4亩药材苗,卖了5万多元。黄芩苗价格不高,一公斤卖16元,而党参苗品质好的一公斤能卖到140元。”同村村民李伟军介绍,他家1.3亩党参苗子就卖了6.7万元。

  双泉镇人大主席常效坤说:“镇上中药材标准化基地建设以来,药材品质不断提高,药材价格连续两年上涨,药农积极性很高,全镇今年采挖中药材苗子4.6万亩。”

  在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追溯示范点记者看到,一块块平整的田间里,药材嫩苗从黑地膜中破土而出。

  “地膜露头栽培技术保墒、透气性好,湿度比一般栽培高20%,产量高20%。”禄家门村党支部书记康娟霞告诉记者,为了壮大万亩药材基地建设,去年村上动员群众将田间路面拓宽3.5米,新修水渠浇地,再也不怕天旱了。

  近年来,陇西县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和创建“绿色道地”品牌目标,大力实施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仓储规模化、市场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3.7万吨,年交易量100万吨,实现税收2.68亿元。4月3日,全省2024年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暨GAP基地建设定西市现场培训会就在禄家门村召开。

  陇西是全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培育壮大中药材龙头企业组织化水平,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持续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中药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实施品牌战略建设中,加大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抓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和科技攻关等工作,加强对GAP药材标识及产地加工药材标识保护力度,形成特色“拳头”产品,提高品牌竞争力,助力我省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产业强省转变,为全国推广实施GAP贡献甘肃方案。

  据介绍,我省先后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道地中药材新品种20多个,主产区的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和甘草被誉为陇上“五朵金花”,单品种药材常年种植面积均在25万亩以上,对全国药材市场供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定西,陇西黄芪、岷县当归、渭源党参等中药材自标准化种植以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逐年提升,药材畅销国内外。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的陇南,中药材品种资源居我省首位,享誉国内外的礼县大黄、文县纹党、西和半夏、武都红芪、宕昌当归等道地中药材,畅销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截至目前,我省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规模化种植态势已基本形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大宗中药材年产量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全省有8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等18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为“陇药”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