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助企向“绿”而行——嘉峪关市税务局精细服务企业发展纪略

 2024/06/11 10:18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胡旺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自“高效办成一件事”活动开展以来,嘉峪关市税务局围绕建设“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这一目标,成立税费“智库”服务团队,在企业项目立项、重点技术攻克、创新技术投产时及时帮扶,实现全周期、全链条的税收“智库”服务,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对接企业的“高频需求”。同时,以“个性化、管家式、全流程”服务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助力生态环保企业向“绿”而行、因“绿”而兴。

真金白银助企活力焕发

走进嘉峪关索通公司厂区,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草坪青翠欲滴、花儿随风摇曳……

一路欣赏着花花草草来到预焙阳极焙烧车间,车间主任何成师看着一组组预焙阳极出炉入库,从业十多年的他感慨万千:“技术研发、专用设备投入让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也让我们的产量大幅度提升。”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我们专注技术研发、加大专用设备投入以及节能减排给予了特别大的支持。” 细数起企业的红利账单,索通公司财务总监许芳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国家税务总局嘉峪关市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冯殿春说:“为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嘉峪关市税务局聚焦深耕专业领域、探索关键技术的科创型企业,实施科创型企业专利创新优势培育工程,建立‘一企一策’成长档案,开展常态化针对性走访调研和个性化问需服务,及时向企业推送‘量体所需’的税费优惠政策和‘贴身辅导’的涉税风险提醒。在企业创新项目立项、重点技术攻克、创新技术投产等重要时点及时帮扶,实现全周期、全链条的税收‘智库’服务,并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对接企业的高频需求。”

税惠赋能提升文旅品牌

今年“五一”假期,嘉峪关文旅市场全线飘红,接待游客54.06万人次。

来嘉峪关游玩的游客必然会与“网红关长”李森相遇。留着络腮胡子、身穿铠甲战靴的嘉峪关“关长”李森守关20年,今年税收宣传月期间还主动当起了税收宣传员,除了给旅客们发一份量身定做的文旅纪念品“关照”,还会发一份一本精美的税收宣传手册。

谈及税务部门的帮助,嘉峪关关城景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石峰频频点赞:“2023年公司享受了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减免413.28万元,我们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市场调查、项目创新和服务提升上,打造特色文化产品,不断擦亮‘天下第一雄关’的金字招牌。”

每逢节假日,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主题公园成了欢乐的海洋。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嘉峪关方特售出了近5万张门票,收入达到961.2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9万元。说起这一骄人的业绩,嘉峪关方特常务副总经理张恒认为:“好的政策和好的营商环境让方特在嘉峪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嘉峪关方特近三年享受大额政府税收补贴,这些补贴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在资金上有更大的投资空间,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冯殿春表示,“嘉峪关市税务局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推动关城文化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通过减税降费去成本、精细服务优办理、智慧赋能提质效,积极探索涉税服务新举措,全力支持嘉峪关文旅市场蓬勃发展。”

绿色税制擦亮生态底色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会用翅膀来“投票”。今年,嘉峪关市南湖生态景区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遗鸥、红嘴鸥、渔鸥,可谓赚足了人们“羡慕”的目光。

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祁连山生态建设,嘉峪关市打出了擦亮生态底色的组合拳。为此,嘉峪关市税务局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落细绿色税制体系,助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再生利用,筑牢水安全屏障。

为引导企业由“被动减排”向“主动治污”转变,嘉峪关市税务部门利用环保税的调节机制激励企业加大治理力度,加快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上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税收杠杆撬动经营主体主动减排。“2023年以来,单位享受环境保护税减免36万元,省下的资金已经投入到污水处理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中。”嘉峪关市污水管理处负责人陈伟介绍。

在环境保护税的正向激励作用下,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嘉峪关分公司主动进行低排放技术改造,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公司财务负责人王平刚将绿色转型看在眼里,把“减税账”装在心里:“2023年我们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2237万元,环境保护税减免427万元,税惠红利充盈了企业现金流,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地方经济绿色健康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保障。嘉峪关市税务局以“个性化、管家式、全流程”精细服务,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助力生态环保企业向“绿”而行、因“绿”而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