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有
和政本土的方言语汇中,“浪”是“逛”之意,这“逛”有点闲适,不务正业之意,其实不然,和政人的“浪”,富有诗意和生活情趣。这“浪”促生了本地文旅产业的内循环,刺激了消费,拉动了经济的运营发展。这“浪”博得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李骏虎先生的赞许,引发了他的深度思考。他在近期的《人民政协报》发表的《黄河边上的行与思》(2024.6.20日12版)一文中,用一段文字描述了和政人“浪”的生活情态:“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星语云端的赛马大会,山顶上赛场的盛况不必多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人们似乎并不专为看赛马而来,盘山路两侧停满了汽车,人们就在路边支起野营装备来休息餐饮,还有许多人从不同山路进山,原来这里的群众有传统的浪山习俗,就是上山来闲逛,并不专为看赛马”。此段话,道出了和政人爱“浪”的生活习俗。
和政人的“浪”不是“游”,是“悠”于山水间的“野”,在野外聚餐,体验一种有别于家舍之外的生活情态。这“浪”虽然是本地人逛本地,可他也将故乡美景、故土情怀,深深融入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这“浪”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内循环。虽无5A级景区,缺名山秀水,吸引不来众多外地游客,但也不能错失身边的美景,让属地人的“浪”或“逛”,驱动文旅产业的内发展。人们可以备办些现成的熟食、瓜果、饮料,置身河畔、林地、草甸休闲饮茶,乐悠生活,也可在农家乐、茶园里安逸短暂地客居,舒缓一下劳作的疲惫。
和政境内多山泉瀑布河流,这些丰富的水资源,涵养着植被的葳蕤茂盛,多山岭沟壑,草场林带宽阔,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半农半牧之地。历史上曾是羌、吐蕃、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囤聚之所,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缓冲地带。和政人的浪山情趣从骨子里就有,是老祖先的遗传基因所赐。和政人祖上就饲养着马、牛、羊等牲畜,因耕地少吃粮紧缺,草场面积宽广,牲畜有充足的草料场,以畜代粮,以畜卖钱,垫补家用开支。改革开放前,家家户户几乎都饲养着牛羊,放牧牛羊成为家中一年四季不间断的活计。放牧者皆为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大清早身背干粮和水壶,把牛羊赶到山坡,一整天和牛羊作伴在山岭沟壑间游走。中午,在草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一个锅坑,捡来干柴,从山沟里舀来泉水,把铁罐里的水烧沸泡茶喝,此种原始的牧业生活,是浪山习俗的流转。
和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凉爽,整个春天几乎处在雨雪交替之中,植被萌发迟,所以人们对花草树木艳丽繁茂的夏日,有一种期待和向往。夏日,人们喜欢走出家门或携家带口或搭伙结伴,到离家不远的山岭中去转叫浪山,将自己置身大自然,放松心情逛一逛。
和政人的“浪”,与当地传统的庙会、花儿会有关。和政的寺庙大都建在深山老林,离村子远,每年的佛事活动和庙会日,人们都会借机在山中转悠一下,渐成习俗。和政民间的花儿山会场,如松鸣岩、湫池沟、寺沟等花儿会期,与当地民众的佛事活动相重合,人流量的增多,无疑对花儿会起到了有效的宣传推介。和政的一些重大民间集会活动,集中在每年夏季,花儿会场的选址,隐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皆因花儿所唱的内容以爱情为主,受传统礼教之约束,漫花儿者要避开长辈,避开众人之目光,所以隐身远离村子的山林间唱花儿,和心上人互诉衷肠,无人瞧见,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浪”为花儿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展演平台。
和政人的“浪”,与当地民众的饮食习俗有关。“吃平伙”“烧地锅锅”,是和政民间的特色风味吃食,一般在野外烧烤烹制。炎炎夏日,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带上锅灶炊具,到林间草地,用石头支起锅灶,把羊屠宰煮在锅里,羊杂碎剁成肉泥包发子,把煮熟的全羊按身体结构剁成十二个部件,依人数将各部件剁成份数搭份子,按份子算钱,最后在羊肉汤里揪上一锅指甲皮面片。一整天,人们在林间草地上,避暑纳凉,吮吸新鲜空气,吃吃喝喝乐享生活的舒适惬意。“地锅锅”就是在土坎上挖一个锅坑,用鸡蛋般大小的干土块垒成一个塔,把土块烧红,掏掉锅坑里的草灰,放上洋芋,把土块倒入锅坑,然后用湿土来烘干洋芋的水分。那烘熟的洋芋,皮脆黄而不焦,吃起来面饱酥香。现今,人们在铝锅、铝制的饭盒中,放上肉和调料,也用烧地锅锅的方法烧肉,使地锅肉也成为一种特色吃食,风靡于乡间的茶园、农家乐。
和政人的“浪”,让自己陶醉在家乡的青山绿水美景,既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节拍,也拉动了当地消费水平,驱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浪”是忙中偷闲,这“浪”有好吃好喝好玩,何乐而不为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