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仲夏时节,临潭县冶力关镇错落有致的小庭院里生机盎然;镇原县庙渠镇的黄花菜正值采摘季;甘谷县手工“甘谷麻鞋”正一批批走出家门……庭院经济的发展成为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2023年,庭院经济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以此为契机,我省各地探索拓展农民增收来源的新路径,庭院经济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正在不断融入新的内涵。
一户庭院一处风景
7月12日,记者驱车沿着当地被称为“彩虹路”的蜿蜒公路,来到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临潭县冶力关镇庙沟村。
庙沟村村民李玉清家的凤凰台农家乐就在这条路边,因这里的爆炒土鸡蕨菜、鹿角菜、乌龙头等特色农家菜味道鲜美,备受游客喜爱。早上10时许,清洁完客房和厨房卫生后,李玉清准备迎接中午到来的食客,“现在是暑假旅游旺季,每天来吃饭的游客很多,好多老顾客都是提前订餐。”
“这周末的房间已陆陆续续预订出去了,我们共有10间房,分单间和标间,每间客房120元,这段时间生意不错。”李玉清说,经营农家乐虽然辛苦一点,但收入逐年增加,去年收入达到20万元。
2004年,作为最早一批尝试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李玉清的庭院虽然面积不大,经过升级改造后遍布绿植和花卉,装修幽雅古朴别有情趣,处处展现着冶力关的江淮风情。
据冶力关镇党委副书记夏忠平介绍,近年来,冶力关镇以江淮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调,动员党员群众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业。截至目前,全镇注册“农家乐”380余户,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全镇已认定挂牌的示范户和星级户达到230户,户均旅游收入达到5.6万元以上。
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同在冶力关大景区的八角镇庙花山村,2019年,借着庙花山村打造“花庐民宿”的项目,让这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胜地,赵小华的民居变成了民宿,起名“邀月阁”。“我家的民宿一楼是2间客房,每间客房210元,二楼是酒吧书吧,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赵小华说。
庙花山村副主任陈金说:“按照‘民居改民宿、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特色’的思路,庙花山村成功打造出了17户具有特色的‘花庐民宿’,可提供床位120张。民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组织村民进行业务培训,民宿品牌影响力不断显现,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各尽所能各展其长
在冶力关镇“诚信”藏家乐内,记者看到有藏式沙发、藏式摆设、藏餐藏茶……
“冶力关大大小小许多农家乐,但没有一家是藏族风格的,于是萌生了打造具有藏族风情农家乐的想法。2019年新打造的藏家乐风格独特,饮食方面也适合藏族游客口味,深受游客喜爱。”诚信藏家乐经营者赵怀忠说,藏家乐年均收入也从最开始的一两万元,到去年过百万元。
如今,诚信藏家乐由赵怀忠的女儿赵闹金曼打理,在赵闹金曼的努力下,诚信藏家乐不仅开通了携程、飞猪、去哪儿等线上订房渠道,还增加民族演艺、特色火锅服务。诚信藏家乐被选定为农家乐改造示范户,成为冶力关有名的民宿之一,赵闹金曼也当选了临潭县农家乐协会会长。
赵闹金曼告诉记者,自己不仅要将自己的藏家乐的招牌擦亮,更重要的是把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给其他经营户,带领庙沟村的经营户们逐步将农家乐发展成为生态民宿,让生态民宿成为甘南旅游的靓丽名片。
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得庆阳市镇原县庙渠镇拥有种植黄花菜天然优势条件,近年来,庙渠镇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庭院之地,全力发展“五小四微”(小菜园、小养殖、小黄花、小民宿、小特色,微花园、微果园、微车间、微作坊)庭院经济,变“方寸闲地”为“增收宝地”。
眼下正是黄花菜采摘高峰期,为了抢时间采摘,每天早上从凌晨5点半开始,庙渠镇文夏村村民刘武和同伴们就已经在地里忙碌了起来。
“我在院子后面种植黄花菜,一年下来有六七万元收入。”刘武说,这几年黄花菜的价格高,我索性就把院子周边都种上了黄花菜,收成还不错。政府还给我们一户补助3000元,让我们有信心发展庭院经济。
在好政策的“加持”下,庙渠镇以庭院经济发展为契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利用庄前屋后、田间埂头新栽黄花菜2000亩,建成20亩以上示范点5处、10亩以上7处,不断壮大黄花菜产业,全镇黄花菜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
深度融合放大潜能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兴起,直播带货为农产品销售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庙渠镇党建办主任尤浩平介绍,闲暇之余,农户们还会直播带货售卖黄花菜,不仅为土特产开拓了销路,通过网络将美丽乡村的景色展现出来,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庙渠镇融合精品农业、特色观光、网红打卡等新业态,探索推行“支部+庭院经济+观光采摘”为一体的黄花菜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蒸馏脱水加工厂3家、收购站12处,为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提供保障。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也迎来新机遇。甘谷县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素来享誉陇上,钩麻花辫鞋面、鞋耳、鞋鼻梁……在甘谷县大石镇河南村的一处农家院里,七八名民间艺人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着“甘谷麻鞋”。“雅路人”麻鞋负责人郭娟告诉记者:“一个个这样的小院,让‘雅路人’麻鞋年产量10万双,年产值2000万元。”
“结合发展庭院经济,我们将加工车间设到农村,辐射甘谷、陇西等地农村的钩织团队,带动2000多名女性参与纳鞋底、勾鞋面、组装麻鞋等工序。其中,有陪读妈妈、留守妇女,每月获得3000元左右的收入。”郭娟说,为了将甘谷麻鞋推向更大的舞台,通过网红带货推动手工产业发展,并不断推动产品创新,融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流行元素,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与创新,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庭院经济的发展激活了乡村产业,为农户提供了可观的收入。”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林艳表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促进农村庭院经济多样化发展,转变传统家庭种植养殖业和小庭手工等发展方式,对家庭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