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继红 赵南琦
初秋时节,走进清水县山门镇,屋舍整齐、道路整洁,村庄亮丽,村前小河蜿蜒,村后漫山树木,农家院落别致新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近年来,山门镇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找准落点,统筹发力,不断优环境、兴产业、育人文,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兴 乡村振兴动能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山门镇按照“1234”发展思路,聚力构建“刘崖至高桥食用菌产业片带、高桥河流域草畜一体养殖片带、旺兴至玄头花椒种植片带、关山白河汉麻种植片带,以高桥村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有机肥加工车间、汉麻加工车间为核心,多点种植食用菌、汉麻、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四带一核多点”产业布局。高标准建成刘崖村等食用菌种植基地9处,制菌基地1处,种植菌棒120.1万棒,并带动38户农户发展庭院地摆木耳12000棒,种植饲草玉米1500亩,立足汉麻种植传统优势,种植汉麻2461亩,积极探索“林地+中草药”的林下经济模式,推广种植各类中药材1164亩。积极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效益。全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社会化服务”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群众在食用菌、汉麻、花椒等产业链投工建设、投劳采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把更多增值收益留给群众,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互促共赢。

村庄美 乡村风貌颜值靓
山门镇围绕打造“牛头河上游和美乡村示范带”为目标,以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导向,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群众参与”的原则,成立了乡村建设工作专班,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做起,有序推进房屋风貌改造、院落亮化美化、公共设施提升等工程。在巩固提升高桥等7村乡村建设成果基础上,狠抓山门村和美乡村建设,铺设污水管网5177米,硬化山门村巷道8265.5平方米、薛家村巷道9287.5平方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常态化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乱堆乱放1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300余米、危旧房屋36间,实施户厕改造提升140户。按照“主干道两侧种花栽树、空闲地带建设菜园、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路,补植补造行道树480棵,整修路肩50余公里,移植乡土果树70株,因地制宜打造小节点8处、小景观14处、小花园38个,乡村颜值进一步提升。

治理好 乡村和谐活力旺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山门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由村“两委”主导,依托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田间地头等载体,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群众会等活动,把破除天价彩礼、拒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村规民约等内容纳入到群众教育之中,根植乡风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今年以来,开展各类宣讲活动300余场次。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途径,通过“上门问情况”“网格送服务”等方式搭起网格员和群众的“连心桥”,让服务群众更有温度。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大走访活动8场次,关爱慰问125人,志愿活动8场次。表彰奖励“美丽庭院”271户,评选乡土人才、孝老爱亲模范、乡贤能人等10个方面50户先进模范,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8场次,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新时代,新征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山门镇将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硬件”“软件”两手抓,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