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50万亩小杂粮迎来丰收季

 2024/09/30 08:00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乔洁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乔洁

  秋风送爽,谷穗弯腰。目前,环县种植的荞麦、糜子、燕麦等多种小杂粮相继进入成熟期。错落有致的高山梯田,黄绿相间,农作物从山顶蔓延至山脚,勾勒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收画卷。

  在环县毛井镇乔崾岘村村民刘吉源的荞麦地里,大型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颗粒饱满的荞麦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

  “今年种了50亩荞麦、10亩糜子,长势都比较好,一亩地效益在4000元以上,收入不比外面打工少。”刘吉源说。

  田地另一侧,成片的糜子长势喜人,微风拂过,掀起层层金色波浪。村民赵渊鑫推着手推式收割机顺着糜子地走过,一茬茬的糜子顺势倒下,经过捆绑好变成了一堆堆站立的糜子捆。

  “今年,毛井镇乔崾岘村秋粮种植面积达1.2万亩,较去年新增了4000亩,得益于良好的降水,全村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明显的提升。”环县毛井镇执法队副队长张宏强告诉记者,“现在收割全面启动,全村进驻收割机11台,确保颗粒归仓。”

  毛井镇,平均海拔1758米,年均降水量370毫米,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无霜期120天,属高寒气候,多山地、坡地,非常适合小杂粮生长。毛井镇除了种植小麦、胡麻等作物外,还种植荞麦、糜子、燕麦等多种小杂粮,发展小杂粮种植已成为毛井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

  “毛井镇今年种植各类杂粮3万亩以上,目前正在抢收,根据最近的收割情况来看,糜子、荞麦亩产均在200斤以上。”环县毛井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周丽霞告诉记者,“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粮食收割基本都能实现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环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发展小杂粮产业提供了便利,被誉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境内小杂粮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今年,环县按照“示范点+农户、示范点+合作社”的方式,建立小杂粮示范基地8个,认证绿色生产基地10个,辐射带动全县种植50万亩以上,预计小杂粮产量在6.6万吨左右,产值超过3亿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