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永宏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杨世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引领性目标。八冶集团作为我省拥有建筑行业特级资质和设计甲级资质的老企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强’行动,顺应市场发展规律,持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改革加快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增强在重要行业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为甘肃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八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陶永宏说。
面对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八冶集团认真分析经济形势,精准把握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促进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牢牢抓住政策窗口期,重点围绕工业园区建设、设施改造升级、新能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拓展,顺势而为攻坚重大领域和重大项目。
八冶集团通过开展“项目效益提升年”活动,坚决清退“两非两资”业务,不断提高内部资源使用效率。实施“历史遗留问题突破年”行动,重点聚焦企业股权改革,建立工作协同倒逼机制,加快推进企业股权改革;处僵治困,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梳理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加大“压减”和“出清”力度,做精增量、优化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及时清理无业务、无贡献、无法实现功能的企业,持续压减法人户数。市场开发逆势上扬,截至9月末,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78%,其中,省外、境外市场份额占比60%,施工区域遍及国内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同时,八冶集团大力实施结算清欠攻坚行动,保障企业现金流。截至8月初,工程欠款清收完成年度考核指标的100.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与长安大学、兰州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长期科研教学合作关系。目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8项,国家级、省部级工法10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规范规程4项。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八冶集团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体系变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全面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八冶集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管理增效益、以创新强后劲、以品牌赢市场,推动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八冶集团第十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施工总承包商,国内一流的建筑工程服务商,省内有影响力的城市提质更新开发商和可信赖、知名度高的医养产业运营服务商”的企业愿景,制定了“工业优先、海外优先”发展战略和力争在2026年实现“百亿八冶”的发展目标。
为此,八冶集团制定“六大提升”举措,奋力打造“百亿八冶”。稳步提升规模效益。全面推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工程任务开发力度,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利用资质优势、人脉优势、核心竞争力,在谋划国内布局的同时,持续走出“国门”,做大海外市场规模,争取在有色冶金工业、绿色新能源施工等新兴市场取得突破,力争施工生产能力持续攀升,企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2029年末,实现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十四五”基础上翻一番。
加快提升管理水平。法人治理更加规范,组织体系更加科学,项目管理更加精细,安全质量更加可控,风险管控更加有效。
2029年末,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杜绝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争创省部级及以上优质工程10项。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2029年末,力争培养技术专家20人,参与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取得省部级以上工法50项。
全面提升队伍素质。2029年末,实现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持证人员增长50%,海外经营管理人才达到200人以上,高级技师、技师等技能人才达到280人以上。
快速提升品牌形象。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品牌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科学提升员工收入。实现员工收入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同步,在岗员工收入年均增长达到行业上游水平;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切身利益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陶永宏表示,八冶集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三新一高”总要求和“四强”行动决策部署,继续锚定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老大难”等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问题,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八冶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