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峁沟梁上的那一抹“蓝”

 2024/10/23 17:1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陶锐

  □ 陶锐

  从定西市区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达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政府所在地。

  车缓缓地驶入乡村道路上,透过窗户看去,外面风和日丽,风车悠悠然随风转动,数不清的沟沟壑壑间,一排排梯田错落有致,呈现出黄土高原特有的美感和意境。

  爬过几道坡、绕过几道梁,终于到了黑掌湾社。我们拎着慰问品向山脚下走去。

  路旁是郁郁葱葱的庄稼地,地埂边盛开着一根根像火柴头似的花,仿佛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这是“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以来我们经常重复画面。

  关爱路上,我们一起砥砺前行

  翻开我们每个人的笔记本,基本上都记录着定西市委对“结对关爱”的部署及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具体安排、行动的意义、所负的责任、结对户的反映……

  “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开始以后,在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迅速掀起热潮并持续推进,我看到,副支队长白龙时常从药店自费购买药贴,一次就十几盒,他利用休息日,送到60公里外的特困供养户马顺家中。

  这并不是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指战员首次走进定西的山区。自2016年以来,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就对口帮扶杏园乡朱家湾村,在加强基层党建、培育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为民排忧解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了实效。目前,帮扶工作全面步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

  忽然想起去年国庆节,定西市消防救援支队派出由12名消防指战员组成的国旗护卫队,到朱家湾村广场举行了庄严、震撼的升国旗仪式;在“迎国庆”晚会暨“消防平安村”落成典礼上,我与村民载歌载舞,共同祝福祖国美好的明天。

  直到深夜,淳朴的村民们还拉着我的手,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坐坐。

  这一年多来,支队10名结对干部总计300余次电话交流和80余次上门探视,先后为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乡朱家湾村、白虎村10名特困供养和重度残疾结对关爱对象,解决实际困难45个,帮办实事77件,资助资金3.68万元。

  主官带头,用言传身教传递爱的力量

  行动中,每天都有很多感动的事情发生在身边,他们真情实意认亲,常来常往走亲,尽心尽力帮亲,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就在身边,结对干部就是亲人。

  支队长路金龙同志始终坚定地站在结对帮扶的最前列,成为定西市消防救援队伍中在该项工作中的领跑者。因共事多年,我比较了解他。路金龙同志曾经也是土生土长的庆阳农村娃,多年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现在的岗位,他常说:自己渡过了河,不要忘记回头拉一把。

  作为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在深入推进“结对关爱”行动中,路金龙同志逢会必讲,要求结对干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解决特殊困难群体“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做到关爱对象精神有人关爱、心灵有人抚慰、困难有人帮助、权益有人维护。

  朱家湾村的山间小路上,留下路金龙同志勤快、坚实的背影。他放心不下自己结对的老伯,每季度会专门抽出时间去趟朱家湾村。78岁的张宽是他的结对关爱户,每次到家里,除了带上一些生活必需品以外,还与关爱对象及其监护人面对面拉家常、讲政策、问需求,详细了解关爱对象身体状况及政策享受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用村支书的话说,好像已经分不清楚结对干部与关爱对象是“亲戚”还是“一家人”。

  勤劳耕耘,共同播撒希望的种子

  我的结对关爱对象吴月明今年73岁,属特困供养户,二级肢体残疾人。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他家的情形。

  村干部热情地为我掀开门帘,我们相互谦让着走进了吴月明的房间。这间屋子不足20平方米,左侧是一处土炕,几乎占据了整个屋子二分之一的空间。土炕上铺着发黑的毛毯,后面乱堆着沾满油渍的被子,屋子中间是一个生锈的炉子,炉子旁堆放着些许长短不齐的干树枝条,每抬脚走一步都会被枝条挂住裤脚,右侧的桌子和案板上已落满了灰尘,依次零散摆放着锅碗瓢盆等,看得出来,这是主人的卧室兼厨房。

  吴月明坐在炉子旁的一张塑料椅上,仰着脸,面无表情地望着走进屋的我们。我立刻热情地做了自我介绍,明确说明是上级派来结对帮扶的。

  他“嗷”了一声,手伸向炕沿的烟盒,取了一支烟边吸边说:“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没挣下光景,现在老了,还爱喝个烂酒,前年喝醉把自己喝出了毛病,半个身体没有知觉,成了残疾人,现在孤孤单单地宅在这里,都是报应啊……”

  我找来一把凳子,在吴月明对面坐下,随后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流。通过聊天得知,因长期独居,加上身体残疾,随着年岁的增高,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变得懒惰,性格孤僻,与邻里关系极不和睦。

  在回城的路上,我陷入了深思,决心要改变吴月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现状。

  在这一年多里,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给他打电话了解情况,先后四次上门探视解决实际困难;其间,倡议定西市消防救援指战员捐助衣物、被褥等物资1359件,均一一送到帮扶村和结对关爱对象家中,如今的吴月明全身上下、家里家外也都焕然一新。

  我想,这是一种生命间的平等对话,心灵间的亲情碰撞。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名结对干部的责任,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喜悦和幸福。

  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不因特困群众的个性、美丑、贫富而歧视。在接下来,我愿成为一名勤劳的耕耘者,经年累月,为我们荒寂的心源上撒满希望的种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