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 张益
今年以来,清水县草川铺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守底线、增动力、固成果、促振兴”工作主线,以“七抓七促七到位”为抓手,通过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多措并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抓排摸促监测帮扶 确保返贫底线守牢到位
草川铺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揽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扛牢政治责任,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常态化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结合“一键报贫”系统宣传、部门预警信息核查等工作,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督促村医正常开展工作,核查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收入等情况,对重点人群实施“六必访”“六必查”,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做到了应访必访、应纳尽纳、应消尽消。
抓产业促群众增收 确保乡村振兴赋能到位
严格按照全县“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产业发展原则,聚焦全镇“1+3”产业发展思路,紧盯“东北药材、西南蔬菜、全域蚕豆”的发展方向,构建“一域三线十三湾”产业布局,全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引进三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中药材2600亩,打造板蓝根、肉独活、款冬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个。全力推动辣椒全产业链建设,在黄崖村建成塑料钢构大棚32座22000平方米,打造出集万寿菊育苗、辣椒育苗和栽植为一体的标准化育苗基地,完成万寿菊育苗10棚173万株,辣椒育苗13棚264万株。投资300万元建设辣椒加工车间,进一步延伸辣椒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巩固提升核桃、蚕豆两个车间的精深加工能力,持续做好鲜食核桃收购、销售、核桃油加工等,抓好7400亩蚕豆种植、管理、销售、加工全产业链管理。高标准完成金银花管护941亩,因地制宜发展木耳产业,建设木耳大棚6座,晾晒棚4座,新上菌棒36万棒。落实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帮扶车间、全产业链基地建设、产业示范田、土地流转等载体,吸纳不能外出的务工人员,落实稳定就业岗位48人,临时务工人员235人,累计增加群众收入156万元,全镇增加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350万余元。

抓项目促稳定发展 确保经济高质发展
坚持两条腿走路,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形式,主动走出去招商7次,请进来考察5次,引进山东曹县康友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在分水岭建设辣椒加工车间,引进富凯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疆天康集团合作投资5000万元以上,在九龙村建设占地面积45亩的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引进中楠雅养殖有限公司在磨儿村实施老旧养殖小区改造提升,申请中央三部委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70万元,在草川村建设草畜一体化肉牛养殖小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在镇域内落地落实,助推乡村振兴。
抓基础促设施改善 确保幸福指数提升到位
坚持抓基础、补短板、破瓶颈,统筹小城镇、村级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围绕示范村打造目标,巩固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成果,提升磨儿村和九龙村建设水平。积极申请项目资金实施冯山、教化两村“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1.6万平方米,全面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以“全国最美农村路”X307线为辐射,在公路沿线精心打造绿化美化小节点10余处,完成行道树补栽1200株,移栽桃树、杏树、油松等大型乡土树种40余棵,种植百日草、孔雀草等花卉60多公里,高标准完成分水岭主题公园建设,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路域环境。不断在拆违治乱、户厕改造等方面下功夫,落实旱厕改造100户,拆除常年无人居住土坯危房108间、废旧圈舍26处、蓝顶房32间、残垣断壁138米,清理乱堆乱放85处,腾挪柴草61处,引导群众及时清扫村内外生活垃圾、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菜等,打造“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村庄环境。
抓整改促问题解决 确保巩固成果成色到位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考核评估和省级专项考核反馈问题整改要求,把整改落实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全体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全体成员,召开了全镇整改工作安排会暨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压实工作责任。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领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11个,认领省级专项考核反馈问题13个,主要领导为全镇整改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加强对分管领域整改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一项一项抓好整改落实。定期开展情况及软件资料的督促检查,见人见事反馈存在问题,确保整改工作不漏项、过程抓得紧、成效过得硬,所有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抓力量促持续巩固 确保驻村帮扶成效到位
全面抓好驻村帮扶工作队日常管理,严格落实“两汇报一评议”工作制度,督促7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按照《甘肃省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学习上级政策精神,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户。结合春耕生产、人居环境整治、防返贫对象动态监测等工作开展驻村帮扶,认真开展“一行动一活动”,走访三留守一特困人员,共开展关爱服务活动36次,惠及留守老人43名、留守妇女62名、留守儿童67名、经济困难老人11名,帮办实事31件16.2万元,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抓治理促创新机制 确保乡村治理推进到位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德治、法治、自治“三位一体”,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有效提升。积极推行“153+11+N”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头雁”作用,带领“村级干部队伍、志愿服务队伍、公益性岗位队伍、农村网格员队伍、红白理事会队伍”五支队伍,创新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和美乡村建设、文明新风培育等各项村级事业赋能加分。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积分制加减法”管理办法,运用“正面加分,负面减分”等措施,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汇聚乡村治理强大合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