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槐王建国

 2024/11/21 09:4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马旭明

  □ 马旭明

  2020年秋,父亲走了。

  那天正好是秋风节气,昼与夜平分天下,无所谓孰长孰短。因为父亲的丧事,我认识了眼里无所谓谁穷谁富的建国兄。

  那些天,我根本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伤心落泪。这时候,建国兄宽大的手掌,从人群里伸出来,紧密、瓷实,一股暖流刹那间就漫过了心田。四目相对,两手紧握,那是老兄长给我传递一个男人应有的人间力量。

  父亲下葬那天,天麻麻亮,也不知什么时候,顺着埂沿边边,我瞅见建国兄瘦小精干的身影,打着手电筒,吆喝着抬棺人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在建国兄的吆喝下,父亲的棺木周围很快聚拢了一大帮人,大家手搭着手,肩并着肩,脚挨着脚,相帮相扶地终于安全到达了墓地……

  2002年,在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的条件下,30岁的建国兄从会宁县民政局出来,在紫微山陵园一头扎进会宁县的殡仪事业,一干就是20多年。

  日升月落,寒来暑往,他扑下身子,身先士卒,争取资金,平整土地。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树苗,他就将城市绿化挑剩下的树苗,央求过路司机捎到紫微山下的路口,他和同事们又一起用架子车送到山上。他似乎最知晓山坡的心事,挖坑坑,扛树苗,总是锨不离手,苗不离怀。锨把从粗到细,锨刃从锋利到老钝,他在紫微山上植出了一片绿荫,修出了一座座墓地。

  十年树木。当他亲手栽种的树苗长成一片繁荫时,当地县城的改扩建工程开始了。2012年,为响应地方号召,紫微山陵园即将面临搬迁。时值寒冬,在红花沟,他和职工们就地搭起了几间彩钢房,作为临时办公之用。

  地面上的水泥地刚修好,生着驱寒的火炉,满屋子的湿气裹着热气就四下里窜。搬过来没几天,一下子来了四五家老人去世的家庭,逝者要祭奠,生者要立脚。在那包括值班室总共7间的彩钢房里,来人拥挤得像集市,连门帮子上都站满了人。

  就这样,他又在新的根据地,忙着对接征地拆迁,监督搬迁基建。资金不够,他就厚着脸皮,出入银行,衔接贷款。

  “山上栽一棵树,他不踏一脚,觉得不放心。连沟口修一段路,他不铲一锨土,总好像丢了什么东西。哪有‘一把手’那样干公事的呢?我刚上城那会儿,确实穷,可人家不嫌咱穷。有一天,等我出门时,主任安排拉炭的车已经到了家门口。”

  这是职工老武的原话。

  知情的小李说:“在他那里,有长辈一样的疼爱,有老师一样的严格,有兄长一样的关怀。”

  他心地良善,生活节俭,从不搞特殊。有一次,他回老家,在一家杜姓人家讨口水喝,一进门,看到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他瞬间就心软了,那一口水喝得他有些心酸。回到单位后,他跑到民政局,就给这户非亲非故的人家申请救助,最终帮助解决了这户“亲戚”的实际困难。

  如今,这里的植被好了,每到冬天,排查安全隐患就是重点,他又带领职工铲柴草,倒垃圾。遇到下雪天,从道路到场院的积雪清扫就得费些日子。他舍不得花钱叫铲车,就和大家一起奋战,从来没有过例外。

  “兄弟,人简单得很。从事这个行业,就是修德修行,渡人渡己。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去医院看病人,难免要受人非议,去婚宴参加婚礼,难免会遭人嫌弃。”他说。

  在他的带领下,会宁县的地方殡仪事业很快走在了全国前列,那一沓沓饱含心血的荣誉证书,那一行行色彩鲜亮的文字记录,就像是对他人生的一种补偿,一种褒奖,一种见证。

  建国兄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被人记住的人,一个被人想念的人;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一个总能为人所尊敬的人,一个总能感动别人的人;一个槐树一样,怒放生命,只留余香的人。

  活在亲人心中易,活在他人心中难;活在一个人心中难,活在众多人心中更难。建国兄是参透人生的智者,更是人生良善的播种者。他的身后跟着一帮人,他的身边围着一群人,他的心中藏着许多人,他把人活到了极致。

  他做着比山高的事,操着比发细的心。他是家属心中的好人,百姓眼里的能人。那些被我逐个翻阅的荣誉证书这样解读他:两度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园中槐,王建国当之无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