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 马万安
岷县自古就是“茶马古道”重镇,享有“陇原旱码头”美誉,十里镇与岷县县城比肩而立,凤合高速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草场地域广,镇区境内洮水流淌,与山水、田园、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
今年以来,岷县十里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一河两线三沟两中心”带动五大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谋实抓好特色产业“集聚群”、绿色生态“示范带”,大力实施红色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振兴成果“可感”更“可及”,各项事业正在有力有序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
绘图描点 大手笔谋篇布局
入冬时节,走进十里镇雷家村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一排排崭新的安置房错落有序,家家户户白墙青瓦红门,显得格外整洁。的古录村是十里镇海拔比较高的村,沿着一条水泥硬化的道路顺山而上,行程约3公里,便到了村里。今年71岁的杨振春是搬迁户中的一员,他家五口人,原先住的地方房屋左右两边临崖、临坡,仅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山路蜿蜒曲折地连通着村庄与外界,这里的十几户人家祖辈都以种植中药材为生,从种植到出售,都是肩扛手提,费时费力。2024年,十里镇规划建设了雷家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原则,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始终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的举措,安置点集中安置周家山、的古录、上庄、大龙、台子、山底下6个村1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63户群众,实现了“整村整社整山头”搬迁。
在项目建设中,组织涉及6个村的村民代表,县、镇人大代表组成工程质量监督团,不定时对工程建设进度、安全生产、质量管控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确保建设项目真正合民意、暖民心。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避险搬迁户正在有序搬进美丽的新家园。
为进一步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今年十里镇积极筹措资金227.5万元,对原秦长城西首起—铁关90户群众安置点实施绿化、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和提升周边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在安置点内科学规划了游客接待中心和电商产业园区,产业园通过“互联网渠道平台+集采中心订单聚合+联合工厂”的运营管理模式,打造互联网跨境电商时代新的产业聚合创新模式和示范基地,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200余人,并与已脱贫户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年收购农副产品约4万吨,承租方与镇、村两级签订帮扶合作协议,累计为278户已脱贫户分红88万元。同时,每年为十里镇13个村集体经济分红26万元,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串珠成线 产业兴行稳致远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农民富。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走进十里镇新建的蓝莓大健康产业示范园,一座座大棚内蓝莓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十里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借助东西部协作有利机遇,项目总投资226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860万元,在十里村流转土地40.8亩,积极引进发展蓝莓产业,逐步形成了“示范领路、片带辐射、全局联动”的高原蓝莓产业,为群众增收绘就了“莓”好“蓝”图。自2023年以来,该镇通过“先行先试”的方式,引进山东青岛蓝莓种苗1000株,按照“当年结果、三年丰产”的目标,率先完成了第一批高原特色蓝莓种植培育,实现了棚产约1000公斤,收入约15万元的经济效益。2024年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扶持等措施,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集群成链”的示范效应,高原蓝莓小镇初具规模。
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招商引资项目2个。其中,甘肃荣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岷县农产品包装材料生产线项目的引进,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年增加财政利税2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30个以上,人均月收入在3500-5000元,年收入达4.8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7万元。
中药材种植是十里镇扶持的一大特色产业,2024年十里镇种植当归、党参、黄芪等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达3000多亩,该镇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运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6家,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务工人数达1800人,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借力扬帆天地阔,击鼓催征正当时。十里镇党委书记杨俊明表示,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十里镇在岷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进一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攻坚克难中奋勇当先,确保通过实施“五大战略”,坚持走好“五条路子”,加快实现“两区两枢纽”的县域发展目标,推动十里镇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