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做活土地文章 壮大集体经济

 2024/12/05 16:5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张莹慧 张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莹慧 张涛

  近年来,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党总支紧扣村情实际,转变发展思路,按照“小实验、大方向、做示范、探路子”的要求,通过民主协商、村党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形式,大力推行“一户一田”,推动产业转型,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自主发展、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

  一是支部引领“谋出路”,激活发展动能。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共和镇毛卜拉村着眼乡村长远发展,打破传统村社干部选拔方式,坚持好中选优,注重从青年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配村社干部,大力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村“两委”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解决了村“两委”班子年龄大、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针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毛卜拉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率先探索实施“一户一田”制,将农户原先零敲碎打的分散地块集中整合在一起,然后按照“一户一田”的原则重新进行分配,基本实现每户土地集体相连,为规模化种植扫除障碍。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撂荒地整治号召,牵头推进撂荒地综合整治工作,切实做活土地文章,按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快进键”。

  二是产业发展“拓新路”,深挖发展潜力。毛卜拉村党总支通过“一户一田”和撂荒土地整治,让每一块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一方面,针对农户承包地分布零散、点多面小,田间管理难度大,不利于机械耕作,难以形成特色规模种植的传统问题,村党支部在逐户丈量土地的基础上,定出“好、中、差”三类土地后实行差额置换,由党员干部带头认领“差田”、村集体统一平整土地,完善水渠、道路等配套设施,最终形成了“一户一田”布局,真正将零碎土地“拼”接连片,全村9个村民小组互换并地共计9800多亩。另一方面,为推动“沉睡”土地焕发“活力”,毛卜拉村制定《撂荒土地整治方案》,科学用好现有水资源,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对原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后仍不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2022年底,毛卜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连续4年每年稳定增收10万-20万元,使最难整治的撂荒地变成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粮袋子”。

  三是项目带动“铺好路”,促进增收致富。为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毛卜拉村成立白银润丰泽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动员种植意愿不高、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累计向村办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注册“毛卜拉村西红柿”“优质苹果”等自主品牌,实行村集体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合作社和农村分片分类种植“三统一分”,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2.5万元,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多方共赢。同时,将5500多亩荒山荒坡,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承包出租给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签订经营合同,统一承包费用和承包期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依托村办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提供耕种、灌溉、收割等机械化技术,村集体通过收取服务费每年稳定实现收入8万元,以“慧”种田,铺就村民“智”富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