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药谷飘药香 产业赋能绘新卷——会宁县杨崖集镇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2024/12/12 15:0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刘春 马浩伦

  □ 刘春 马浩伦

  走进会宁县杨崖集镇,一股沁人心脾的药香便飘然而至,让人顿觉神清气爽。

  杨崖集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属渭河流域二阴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生产的党参和黄芪品质优良。

  近年来,杨崖集镇充分利用东西协作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村振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典型引领,着力将“小药材”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形成了中药材“产业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神秘药谷•养生杨集”的名片更加靓丽。

  注重绿色先行 扩种中药谋发展

  “今年一共种了96亩药材,主要是黄芪、冬花和党参的育苗,由于今年的雨水比较好,产量也不错,目前挖的黄芪一亩产出750公斤,一公斤市场价是5.5元,除去成本和人工等,预计一亩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我们的药材因为没有水流污染,没打过农药,所以质量也比较好。”杨崖集镇刘家咀村效良家庭农场负责人漆等苹说。

  杨崖集镇致力于把“短板”变成优势,不断引导农户在原本种植和收获困难的梯田上种植中药材,不仅解决了当地缺少高标准农田大面积、高质量种植作物的问题,也让全镇的产业格局重新“洗牌”,逐渐开启了绿色、生态、无污染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镇种植中药材达1.5万亩,主要分布于罐峡村、杨集村、红土村、陇西川村、东阳村、王湾村等6个村,在杨集村打造500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一个,有中药材产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13家,种植中药材农户达2000多户。

  借力龙头企业 产业发展增活力

  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是一家致力于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的企业,自2018年杨崖集镇引进该企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后,企业通过订单回收的形式加强产地初深加工研发“药食同源”产品,进一步推进了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解决种植户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知度。

  “车间会将采收的药材进行初步筛选,因为后续药材采挖有一个阶段,我们回收和初步的筛选工作要持续到第二年五月。等药材采收回收结束以后,我们将按程序进行药材加工阶段,加工、检验合格后药材将由我们的企业销售到各个药店、医院、诊所。”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车间主管何伟说。

  今年以来,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采用土地入股、高产分红、劳务酬金、政策奖励组合的配套模式和“企业+农户”的订单保底收购模式(由企业提供中药材种苗,政府为农户补助一半苗木,最后由企业保底收购),带动全镇农户2000余户种植中药材,每亩按照3000元计算,直接收益达4200多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 助力农户就近兴业

  杨崖集镇依托东西部协作的辛勤帮扶,先后在杨崖集镇建立了集初加工车间、中药材晾晒场、太阳干燥房及精致包装为一体的就业帮扶车间,就业车间的建成不断培育壮大着中药材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的就近就业。

  杨崖集村村民周永琴说:“刚开始我在长征药业学了些技术,中药材效益也不错,我现在创业,在前几年种了10多亩,现在我种了150多亩,效益也挺好的。”

  车间每年吸纳着120名脱贫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按照日工资100元、年平均工作时间6个月计算,可增加劳务收入1.8万元,同时围绕中药材种植在就业车间开展专题培训20余场次,当地农户实现了从“种上药”到“种好药”的极大转变;特别是通过保底收购的订单模式,解决了种植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农民促产增收贡献了力量;还辐射带动着县域内其他乡镇种植中药材10万亩,预计年产量达7.5万吨,中药材初加工率达60%以上,实现总产值3.2亿多元,壮大和发展了会宁县中药材产业。

  药香飘飘,硕果累累。如今的杨崖集镇,依靠地理气候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在与企业的深入合作中,不断探索新出路、谋求新发展,通过持续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培育、粗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带领全镇越来越多的百姓走上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康庄大道”。

  拼搏奋进正当时,重整行装再出发。下一步,杨崖集镇将紧紧围绕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目标定位,在王湾村、罐峡村、陇西川村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以黄芪、党参、红花、连翘等中药材为主,种植多样化品牌化道地药材,进一步打好农业特色牌。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开发与中药材相关的有机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力争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切实将“小药材”打造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