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

 2024/12/17 10:3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周雅顺

□ 周雅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共同富裕、同筑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和时代使命。

西北地区民族众多,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受地域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当前西北地区职业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状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高水平师资缺乏、课程社会实践途径有限更亟待解决。针对此,西北地区职业院校更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贯穿在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全过程,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发挥职教特色,助推兴边富民,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局面,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政治方向,提高站位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在实现民族复兴、推进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扛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的光荣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凝心聚力,立足西部,紧抓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切实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责任。要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切实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

二、注重制度建设,协同联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职业院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顺应时代变化,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实现文化认同为价值导向,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践等制度措施,将这项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全链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党委主导、行政负责、全员参与”的全新工作格局,促使这项工作在学校常态化、长效化地开展,以此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凸显特色优势,笃行实干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作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和理论高地,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讲好、讲透、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环境。

一是精研细挖,大力拓展“大思政课”价值内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里融入铸牢教育,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将其从一门课程变成一套课程体系。聚焦学科优化调整,有效挖掘各门课程中共同体意识的思政元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教学体系,深入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内容与共同体意识元素相关相融。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训教学的情感联结,在教学中启智润心,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创新载体,注重环境和活动育人。学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要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优化校园环境布局,精心设计校园景观,打造 “民族团结” 主题景观、“石榴籽”文化长廊等,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突出“一校一品一特色”。通过设置民族工艺体验区,让师生亲身体验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印染、陶瓷制作等。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举办“民族大团结”系列文化活动,以歌舞、音乐、话剧、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民族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文化传播价值,潜移默化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三是强化舆论引导,共塑传播新格局。互联网时代,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引导师生正确认识民族宗教问题,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师生了解民族宗教问题的本质和内涵,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和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育人功能,做到线上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数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衔接,宣传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与时俱进。积极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事迹和典型,传播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及时发现和处置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负面舆情,将相关的舆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是关键。要加强对民族宗教领域学者、专家的培养和引进;要提升教师队伍政策理解、知识掌握、自主教育学习的自觉性和教学能力,把政治素养作为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提高教师政治站位;要打造教师发展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师资队伍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专业素养和舆论引导能力,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做到专家专而精,管理队伍学而致用,一线教师兼而有之。

五是拓展发展空间,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走进社区、实践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增强对时代的感性认知。要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社会现状,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学校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六是紧抓示范建设,探索本校特色的“铸牢”教育体系。要结合院校实际,综合考量本校的民族教育基础、师资力量、校园文化氛围以及专业特色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等因素,尝试确定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二级学院或专业开展实践性“铸牢”教育体系示范建设,在示范建设中要总结经验,探索提高,完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独具特色的“铸牢”教育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任务,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面对未来,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西北职业院校要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师生深刻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要从治理体系、育人模式、区域发展、校园文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增进“五个认同”,树立“四个共同”,把握“四队关系”,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作者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