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昕莹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迈上新征程,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就要把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践行新思想:乡村人才振兴的思想素养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脱贫攻坚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是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这一战略具体蓝图设想、实施方法、目标任务、战略步骤的认知了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最需要内化的理论素养。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对这些战略规划及要求要做到了然于胸,为助力乡村振兴找准着力点。当前,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村将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前进。培育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尤其要引导乡村振兴人才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将之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向导。实践中,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就乡村振兴做出的各项规划和方案,把握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要求和着力点,积极为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掌握新本领:乡村人才振兴的能力要求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事业,要推动这一事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至关重要,需要懂农民、懂农业、懂农村。乡村振兴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懂科技,尤其是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有深入的了解,要能成为农业专家或者专家型人才。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这就需要乡村振兴人才具备创新意识、产业意识,努力做新农民。未来,农村信息化、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家庭农场将成为“三农”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将会成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此,乡村振兴人才要着力在推动这些领域发展上练好内功,提升引领发展的能力素养。“知识技术类新乡贤回乡,可以为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的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提升农户的种植养殖技能”“资源型新乡贤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本村招商引资,既缓解乡村经济发展无资金的难题,又可为农产品销售开拓新渠道,提高农产品销量,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其他各类型的新乡贤回乡,将学习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向当地村民传播,让他们逐渐打开思维,主动寻找与接收新的就业方式,提高家庭总收入”“新乡贤通过创办乡村集体经济产业,灵活运用农村集体经济资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并进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乡村人才要积极围绕在党组织周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引领新风尚:乡村人才振兴的精神样貌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当前,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必须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引领新风尚的带头作用,传承乡村文明。要勇于对农村婚丧嫁娶方面存在的陋习说“不”,要通过参与各种农村文明实践活动,积极创设一些文明活动,带领农民不断培育适应现代化农村的新风尚。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在思想文化上担当引领者。要创新思路方法,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此外,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拓展,通过挖掘与创造适应乡村的乡土文化产品,让乡土情怀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保护队伍中来。要积极参与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多种方式引领村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让农村的乡土文化气息在创新中融入现代社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乡村振兴人才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文化振兴的一支生力军,推动形成内涵丰富、积极上进、特色鲜明、助益农业现代化的文化品牌。
推动新发展:乡村人才振兴的责任担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人才要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农民按照既定的规划方案向前发展,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实效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乡村振兴人才要在农村产业发展、村民就业上多想办法,千方百计带动农民增收。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在已经确立的制度框架下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繁荣农村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为重点,重振乡村文化;应对农村治理危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立足农村全力推进,但根本上需要农村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紧迫感,既要有整体眼光,也要能因地制宜地推动所在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不断变成为现实。
建功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情怀使命
新时代是一个人尽其能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皆可以出彩的时代,关键是要把个人价值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为个人奋斗找到正确的方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新时代,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人才要立足乡村、放眼未来,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丰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是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补足“三农”领域发展的不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明显缩小,农村将会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振兴人才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乡村振兴人才要胸怀家国,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建功立业,要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同国家整体事业的发展主动对接起来,深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