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晓洲 周启平
从意识形态、民族复兴、国家安全、统一战线、历史兴衰五个认识维度阐述了对青少年学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性及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21年8月,中央召开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应对内部深层次矛盾和外部风险挑战,党和国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党和国家当前及今后的重要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多维并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应该从以下五个认识维度做好工作。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抱持冷战思维,奉行丛林法则,运用狼群战术,肆意遏制打压、恶意围堵中国、多边寻衅滋事的态势不会有所改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在网络上,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各种邪说不断翻炒,网络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惯用“民族牌”攻击中国,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其险恶用心在于分裂瓦解中华民族,至少让民族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冲突动荡的祸根。进入新时代,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与日俱增,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在境外有种子、在境内有土壤。
为此,在工作过程中,要讲清楚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现状,教育引导当代青少年学生既“管肚子”更“管脑子”,要有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自觉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注重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
二、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中华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浸润了中华文明传统、承担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使命的超大规模民族共同体,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大交融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下。
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应该始终秉持海纳百川、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文明观,遵循“十二个必须” ,正确把握“四对重大关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牢记“三个离不开”,致力于深化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等重要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竭力尽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大显身手。
三、国家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中华民族越是接近伟大复兴,敌对势力可能越会干扰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全国各族人民越要守护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必须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维护民族关系团结和谐。青少年学生要带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和国家统一,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四、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
中华文明与人类社会始终同向而行、和衷共济。中华文明爱好和平、以和为贵。青少年学生要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立足中国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心怀“国之大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兼容并包、广交朋友,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正能量,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积极宣传推广中国哲学蕴含的和谐共生的理念,增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和对象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历史兴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却没有分崩离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统一格局,堪称世界民族史上的“中国奇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多重灾难,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多少爱国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团结人民、矢志奋斗、力挽狂澜、救亡图存。历史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一旦国家混乱,就会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灾难最惨重。
当前,我们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树理想、抓学习、掌方法、自雕琢、苦磨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思潮,积极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大势中规划人生蓝图,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高远理想,同心共筑中国梦,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高校组)2024--8
(作者单位: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