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有这样一群人,她们向留守和身处困境的儿童张开温暖的双臂,用爱心给孩子们陪伴、呵护和关爱,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心妈妈”。
2024年3月,赵娟到金昌市金都里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分管社区妇联工作。在前期的困境儿童摸排中,该社区摸排出了4名困境儿童,考虑到孩子们家庭环境的特殊,正好社区妇联“爱心妈妈”也在招募中,赵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了一名“爱心妈妈”。
赵娟帮扶的是上初中的女孩小雪(化名)。小雪父亲于2022年因病去世,家中留下母女俩相依为命,小雪还患有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母亲没有工作,患有高血压,在照顾小雪的同时,还要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拮据。
“我第一次去小雪家,母女俩看见我有点羞涩,我从瘦小的母亲身上看到了那种被生活折服的无奈。小雪见到我时,也有意躲避着,家中的种种遭遇让她有些自卑。”赵娟说。
经过了解,赵娟发现小雪因为身体情况,不得不经常请假在家养病,慢慢地与其他同学交流变少了,性格也变得有些内向。母女俩看病花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减轻她们看病的压力,赵娟为她们申请了临时救助。
“每到周末及寒暑假,赵妈妈就会带我去参加亲子阅读、参观金昌市博物馆、做趣味游戏、看红色电影、做心理疏导。”小雪说。
几次活动下来,小雪和赵娟的交流多了,内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躲避到现在的热情大方性格开朗了不少。
“前几天赵妈妈又来看我了,给我送来了粉色学具和红色水杯,我特别高兴。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赵妈妈的关心关爱。”小雪开心地说。
对赵娟来说,“爱心妈妈”不仅是一个温暖的称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样的故事只是结对帮扶干部奉献爱心的一个缩影。
甘肃省巾帼建功标兵、张掖市民乐县未来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小燕在妇联组织支持下,探索实施“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共同参与模式,累计关爱服务3000多名困境儿童和312名托管留守儿童,成为了“爱心妈妈”的最美代言人。
陇南市“爱心妈妈”志愿者张立结对的一名8岁男孩,其母亲因车祸瘫痪在床,父亲不幸离世,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张立多次走访,反复谈心,用母爱之情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有效弥补了孩子的情感空缺、监管空缺。
真情浇灌,幸福花开。截至目前,甘肃省各级妇联吸纳6.17万名“爱心妈妈”常态化结对关爱7.1万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组建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爱心妈妈”队伍6285支,举办专题培训248场次,赋能“爱心妈妈”1.78万名。同时,各级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亲子阅读及家庭教育分享会、交流会等2200场次,推出网上家长精品课堂、儿童中医保健视频50余期,帮助7000余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参加研学、夏令营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把爱带回家”“爱暖童心”等活动2300余场次,提供亲情陪伴、情感抚慰、安全守护等关爱服务,动态覆盖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自“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开展以来,我省各级妇联组织将“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作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效载体,立足引领联系服务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焦结对谁、谁来结、怎么结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精准结对与集体关爱相结合、物质帮扶与精神陪伴相结合,强化部门协同、汇聚各方资源、完善关爱措施,用足真情实意,以家人之责注入家庭之担当,以实际行动为“爱心甘肃”工程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爱心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善举似阳光,温暖万人心。今后,我省各级妇联组织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把“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工作做实做细做规范,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