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 常存
晨曦初破,柔和的阳光洒在会宁县老君坡镇蜿蜒的街道上,唤醒了这个宁静的小镇。集市里,商户们忙着整理货物,新鲜的果蔬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个个精神抖擞、舞姿优美;小孩子追逐玩耍……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老君坡镇在会宁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总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而闪耀的足迹。
稳中有进 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农民富。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走进老君蕊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产业发展的乐章。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整齐排列,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构成了一条高效的生产线。“以前种地全凭经验,产量低不说,还愁销路。现在有了合作社,从种到收都有人指导,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张新军感慨地说。
在过去的一年中,合作社带动农户170户,收购小杂粮50吨,年加工量35吨,年销售量30吨。如今,老君蕊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杂粮产品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这些产品不仅在当地的农贸市场上备受青睐,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肉牛产业也是老君坡镇的一个朝阳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0年,创业回到家乡的青年王海军,创办了瑞之鑫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饲养科学,管理精细,经济效益十分良好。截至目前,合作社拥有安格斯基础母牛150头左右,肉牛年出栏300头左右。

为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专业饲养安格斯,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玉米1000亩、紫花苜蓿1000亩,实现从饲草到喂养纯天然,纯绿色。合作社已注册了“吊岔堡子”“吊岔宏康”2个安格斯肉牛商标。在浙江、苏州等地已开设多家专营店,以安格斯牛肉为主打品牌,通过顺丰冷链快递,远销上海、浙江、江苏、北京等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用心用情 答好为民服务“基础题”
冬日的暖阳洒在老君坡镇谢岔村的互助幸福院,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
按照“乡镇主办、上级帮扶、群众参与、规范管理”的总体思路,老君坡镇争取资金,对谢岔村原村委会旧址进行改造,建设老君坡镇谢家岔村互助幸福院,内部配套设施齐全、有独立的厨房、餐厅、娱乐室、理发室。 老君坡镇谢岔村村民王兴琦感慨地说:“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人照顾,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这只是老君坡镇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

2024年,老君坡镇认真谋划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按照“六结合”原则,确定27户搬迁对象,其中25户规划建设于镇域内集中安置点,2户安置在会师镇南十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和送教上门常态化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和“营养餐”教育资助政策持续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提升3.25公里,改造抗震农房26户。
凝聚合力 绘就美丽乡村“全景图”
漫步在老君坡镇乡间小道上,整齐划一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容村貌整洁清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过去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从山顶俯瞰,蓝天白云下,村庄与自然融为一体。隆冬时节,宛如一幅淡雅的画卷,生态之笔勾勒出乡村宜居的轮廓,让人心旷神怡。“以前村里垃圾乱扔,环境脏乱差。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好习惯,垃圾定点投放,村子干净整洁多了。”村民张成德笑着说。

近几年,老君坡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全面落实市县各项部署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凝聚工作合力,全域无垃圾整治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累计发动干部群众1000多人次,出动大型机械60台次,三轮车等转运车辆120辆,共填埋处理生活和建筑垃圾380处13余吨,整理柴草秸秆212处21余吨,粪堆268处16余吨,清理废旧农膜152处23余吨。
乡风文明 构建和谐“新乡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老君坡镇以淳朴乡风引领乡村振兴,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全镇形成了家风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爱心互助促进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抒写了新时代下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文明画卷。在谢家埂子村“进士故里·苏家堡”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前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广场舞、秦腔表演、书法绘画展览等,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谢埂村党支部书记苏旺学说:“我们通过举办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让村民们有了娱乐的地方,还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党建引领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如今,漫步在老君坡镇的乡村田野,处处好“丰”景,群众增收忙,乡村焕“新颜”。一曲乡村振兴的“奋进曲”正奏响在会宁县老君坡镇的山川大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