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以生态之笔绘绿色画卷

 2025/01/20 17:3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房惠玲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武威市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的重要区域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是中国西部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然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武威市民勤县,有这样一位志愿者,2004年他创办了拯救民勤网,传播关于民勤的信息;2006年,他发起了拯救民勤环保志愿者绿洲行动;2007年通过网络邀请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到民勤参与治沙。他就是甘肃省优秀志愿者、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马俊河。

“与黄沙掰手腕,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马俊河说,目前,累计已有5万多人次到达民勤参与治沙,绿化荒漠国土面积7万余亩。2024年春秋两季,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治沙,栽植梭梭等苗木1.2万亩。

2024年,是马俊河和梭梭打交道的第18年。他能清楚地记住每一片梭梭林的种植日期,18年前种下的第一批梭梭树如今已有5米高了,7万亩梭梭树高矮错落,紧紧锁住沙漠的流沙。

“我们在栽植梭梭治理荒漠化的同时,也在梭梭的根部种植肉苁蓉发展沙产业,支撑生态治理。同时,在网络上推介周围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效拉升了蜜瓜、人参果等农产品的产值。农民赚到了钱,也参与到治沙工作中,实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赢。”马俊河说。

在武威,像马俊河这样扎根大漠、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的人有很多。先后涌现出了“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和治沙劳模王银吉等一批先进典型。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天祝县天堂镇分别被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命名为国家、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以水定绿,科学确定治理模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推动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修复模式。注重科技创新,推广先进治沙装备,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试验示范,全面提升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水平。

水乃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生态之魂。冬日的青土湖,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湖面宛如明镜,倒映着天空的蓝,金色的芦苇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水鸟在水面嬉戏、觅食,勾勒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青土湖位于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岭保护站辖区,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新中国成立初期,其水域面积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近年来,民勤县通过沙化土地治理、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区域沙化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取得青土湖区域地下水位、植被盖度、水域面积上升和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面积缩减的成效。

“截至目前,已累计向青土湖下泄生态用水4.5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27.65平方公里,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15米,形成旱区湿地面积127平方公里。我们对青土湖周边1.05万名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实施退耕还林1.5万亩,腾退的12万亩耕地和沙荒地实施封沙育林(草),促进区域林草植被恢复。”民勤县湖区林业工作区站干部王晶说。

多年来,武威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祁连山天然林草封育保护和退化草原治理,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大力开展廊道和村镇绿化,加强退化林修复和中幼林抚育,建强绿洲防护林网。实施沙漠锁边工程,强化区域联合治沙,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如今的武威大地,一棵棵梭梭、红柳、花棒等沙生植物扎根大漠;石羊河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西北唯一的美丽河湖,复活了的青土湖常年碧波荡漾、水鸟栖息;祁连山生态环境实现绿色蝶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