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研发出1500℃超高温阀门填补国内空白;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农机装备产品获得11项发明专利技术,获得55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甘肃索莹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抗凝冰颗粒料、抗凝冰涂层、新型黄土固化技术等多项创新产品和技术……
2024年,我省坚持一张蓝图强科技,围绕落实加力提升平台能级、加力推动技术攻关等“五个加力”要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2024年1至11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76.41亿元,同比增长5.90%,完成全年任务97.6%;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028家,同比增长0.59%,完成全年任务107.1%;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340件,同比增长19.49%,完成全年任务96.3%;技术合同成交额510.46亿元,同比增长15.42%,完成全年任务102.1%。

研发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这是我们研发的射流蝶阀,主要是为国家某重大项目开发的;这是液动高温热阀,是我们公司为中航动力研究院首次创新研发的液动高温高压大口径Y型截止阀。”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郝宏达向记者介绍。
兰州高压阀门有限公司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集高温、高压、高合金,低温、大口径阀门研发、设计、铸(锻)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中国阀门重点大型骨干企业和特殊阀门生产研发基地。
该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董霞研发的1500℃超高温阀门,为国家节约资金3000多万元,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
“公司与多所科研院校建立‘政产学研金介用’闭环研发体系,推进风洞阀门技术持续升级,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同时,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数字化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共享,提高了研发效率和质量。”董霞说。
2024年,我省紧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种业振兴、生态环保等重要领域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实施省级重大科技项目166项,争取到位国家科研项目资金15.8亿元,组织优势力量申报135项重点研发计划、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设立省联合基金,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与22家单位筹集资金11900万元,围绕产业实践凝练基础科学和底层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研攻关项目207项。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

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是西北五省区生产农业装备的主要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马海军极具创新意识,始终倡导全员参与公司创新工作,通过成立“QC小组”抓创新、设立创新奖励资金促创新等措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一步步将公司从生产单一小型动力机械的农机企业,打造成为研发、生产旱作农业机械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创新研制出一批适合在旱作农业地区使用的农机装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研发、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玉米全程机械化产品和马铃薯种植、挖掘机械。”在马海军看来,创新发展过程中,要依靠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来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研发能力水平,带动企业创新发展。并通过建立“产、学、研、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我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由企业牵头承担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比例超过70%。向国家推荐报备高新技术企业908家,总数达到2463家,同比增长16.23%。新认定科技创新型企业589家,总数达到1762家,同比增长25.23%。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41家,同比增长24.5%。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