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渭源县坚持把劳务输转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深化劳务输转服务体系改革,努力打造以国有人力资源集团公司为龙头、劳务中介为骨干、劳务合作社为基础、劳务工作站为枢纽、市场化为导向、组织化为核心的劳务输转服务链条,实现输转组织化、服务全程化、就业保障化,带动更多群众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2024年,全县累计输转劳动力7.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28亿元。
构建劳务输转全新模式
渭源县充分发挥劳务输转行业协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作用,加强与培训机构和就业企业对接,畅通线上线下招聘渠道,搭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精准匹配平台,按照务工人员技能水平精准对接用工岗位,做到双向发力。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输转,构建“劳务中介+劳务合作社+信息平台+劳务基地+劳务工作站”的“五位一体”劳务输转服务新格局。
同时,渭源县大力培育壮大人力资源公司。组建1家国有人力资源集团公司,形成全县行业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人力资源龙头企业,有效提升了全县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力。对15家民营人力资源公司进行整合规范,目前这些公司拥有从业人员200人,年输转人数超过1万人。
渭源县采用“六五四三”(即六大任务、五个职责、四项服务、建立“三群”)工作模式,全力推动劳务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县成立村劳务合作社217家,年就近务工人员达2万人,年对外组织输转5万人。
完善劳务输转服务体系
渭源县建立“渭源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围绕“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总目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数据资源4万余条,采集人力资源需求信息3万余条,动态掌握人力资源底数,加强人力资源供需预测预警,形成集人力资源项目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企业岗位信息及流入流出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APP,与人才公共服务网共同构成“一张网”。
同时,加强劳务基地建设。渭源县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用工地区的劳务协作力度,加强新疆、内蒙古等十大劳务基地建设,引导务工人员赴省外重点地区就业,将劳务协作基地打造为两地“点对点”“穿透式”精准协作对接的媒介、招工引工的桥梁,切实减少劳务协作中间环节和成本,提升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全年向10个劳务基地输转2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以上。
渭源县还在重点劳务地区建立了10个驻外劳务工作站,以劳务协作基地为载体,促进各地企业招工联盟入驻劳务协作基地。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劳务协作基地的劳动力组织化输转,加强人岗对接,将10646名富余劳动力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企业。
提升劳务输转就业效率
渭源县不断提高组织化输转程度,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公司、劳务中介机构和村劳务合作社的紧密联结机制,为218个村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建立5万多份详细的用工信息档案,全面摸清2万多条劳动力就业失业信息,建立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和有意愿外出人员的三类清单1000多人,精准掌握7万多条劳动力技能水平、输转意愿等基础信息,组织化输转率达80%以上。
渭源县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的优势特色产业项目中,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项目建设。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充分挖掘重点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的用工潜力,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吸纳2000余名当地农民工参加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容量。
与此同时,渭源县积极推进劳务品牌建设,突出“灞陵钢筋工”“渭水药工”等品牌优势,持续培育劳务品牌,以品牌促输转、稳岗位、占市场,打造“叫得响、输得出、有规模、能增收”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
此外,渭源县还通过完善调查统计机制、健全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宣传工作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劳务输转稳岗成效。表彰、推荐了一批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带动就业效果好的人力资源公司、村劳务合作社、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驻外劳务工作站等稳岗就业典型,为全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务输转、就业帮扶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营造出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良好社会氛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