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石”力破局 “质”造升级

 2025/03/17 17:2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张莉莉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莉莉 通讯员 汪永凡

  在河西走廊腹地,临泽县这座戈壁小城因占据全球63%的凹凸棒石储量而备受关注。曾经受困于提纯技术和应用局限的“红石头”,如今正通过科技赋能,走出一条从资源开发到高值利用的转型之路。

  记者在甘肃惠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凹凸棒石选矿生产线车间看到,工人将凹凸棒石原矿送入生产线进料口,经过粉碎研磨、分筛、重磨等一系列加工工艺流程,就变成了品质高、卖相好的凹凸棒石粉。

  “我们依托凹凸棒石矿产资源,以开发和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已拥有肥料、饲料添加剂、污水处理剂等多条生产线,生产6大类产品。2024年底,与北京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实施的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模块项目,经过科研团队的研发、中试,现在进入项目科研初步设计阶段,今年将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推向市场。”甘肃惠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虎说。

  2017年以来,临泽县将凹凸棒石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的主攻方向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园区建设筑巢引凤、招商引资重点突破、优质服务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凹凸棒石产业做大做强。临泽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4亿元,建成3.95平方公里的凹凸棒石初级加工园区和6.75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园区,不断完善水、电、路、供暖、排污等基础设施。

  同时,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等40余所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40多所科研院校的80多位科研人员,实施开放性课题研究29项,申报专利114项,转化科研成果17项,批复设立省级科研平台5家,发布《土壤调理材料用凹凸棒石团体标准》《凹凸棒石基生物有机肥团体标准》。

  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一家家企业的相继落户,临泽的凹凸棒石正实现从“红石头”向“白金粉”的价值裂变。

  据介绍,在临泽县61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曾占耕地面积的24.56%。过去,农民开荒盐碱地,主要利用“高抬田、深挖沟”排碱模式改良土壤,导致农田沟壑纵横、土地细碎化。这几年,临泽县会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西北师大、河西学院等40多个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研发出凹凸棒石基新材料、退化土壤修复材料、肥料、饲料等40多个系列产品。凹凸棒石基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在提升耕地质量、调节土壤酸碱度、保墒抗旱、改善连作障碍、补充土壤有机质、增加中微量元素、抑制病虫害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有效提升耕地质量。

  “以前我们这一片地盐碱化程度很重,这几年使用凹凸棒石基肥料,玉米明显长得好了,出苗率也高了。再加上现在都是水肥一体化,配方科学,玉米产量明显提高。”鸭暖镇古寨村村民党兴虎说。

  借助科技的东风,临泽县聚焦打造国家级凹凸棒石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六料”发展方向,坚持“五专”机制推进,扶持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加快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改造,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5年,临泽县计划推进10个重点项目,同步支持奋君、鼎丰源、惠临等5家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培育“高成长、高技术、高产值”企业集群。同时,紧盯华润、中建材等行业龙头,重点引进环保材料、纳米功能性材料等项目,力争年内新增3家延链补链企业,申报市县科技项目3项以上,推动沙性土壤改良剂、养殖水体净化剂等5项新产品落地。同步引导惠临、科之洁等企业升规入库、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生态,确保凹凸棒石产值有更大突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