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逆周期作用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5/03/27 11:15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王鹏

□ 王鹏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阐述,并对经济及下一阶段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的大背景下,2024年9月底一揽子政策加快推出,社会信心得到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2012年、2018年、2019年提出“逆周期调节”后,再次明确“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进一步释放加力信号。国家在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等方面也做出具体细化部署,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彰显了决策层全面加力稳增长的决心与信心。

在此形势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充分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近日印发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业务聚焦拓维,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较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具有较高风险偏好和灵活业务模式。它们能够综合运用困境救助、债转股、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将资金、资源投向新技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支持和关系民生保障的重要领域,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新《办法》拓宽了金融不良资产的收购范围,更加注重实质不良的原则,清晰划清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边界。《办法》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足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在化解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风险等方面发挥专业特长。

面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将做好“五篇大文章”作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积极施展纾困化险专业能力。通过收购、处置、盘活问题资产,发挥逆周期金融救助功能,助力打通经济循环中的难点和堵点。例如,帮助实体企业解决存续发展、稳岗就业等难题;针对房地产行业开展专项纾困,助力“保交楼、稳民生”;投身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对上市公司纾困和股票质押风险化解,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等。通过这些举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有效稳定经济秩序,为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稳定器”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效率

不良资产盘活,对实体经济发展而言犹如“及时雨”。一方面,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市场冲击等因素陷入困境,资产质量恶化,债务包袱沉重,成为不良资产的源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介入后,运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手段,为企业重新规划债务偿还路径,优化资产配置,助力企业摆脱困境,重回发展正轨。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够加速资金回笼,促使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循环利用,并精准流向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等领域。

在合理定价和公开处置的原则下,新《办法》从处置程序上优化了运行效率,提升了不良资产的市场流动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释放经济潜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处置低效劣质资产,并引入资金、资源、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同时,《办法》为不良资产追加投资提供了更宽松的政策支持。有效适度地追加投资,不仅可以实现存量资产的风险出清和价值提升,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金融为民,守住风险底线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责所在。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二十余年,已成长为经济循环中处置风险的中坚力量,并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IC和各类非持牌机构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畅通的“疏浚系统”。

新《办法》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内控与审批机制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评处分离”“审处分离”原则贯穿业务始终,资产评估、项目审批、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必须相互独立、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办法》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收购到处置,每一步都有合规的尺度进行评判,确保所有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持续提升防危化险能力,坚决做金融风险的化解者。合理把控业务规模,不贪图短期暴利,严守准入关,将合规审查融入业务全流程,把依法合规和防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让不良资产业务在稳健轨道上跑出加速度,为金融稳定保驾护航,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更是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业务,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金融救助、资源配置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