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楹联飘墨香

 2025/04/01 10:3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虎学鸣

  □ 虎学鸣

  具有“藏乡江南”美誉的舟曲,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白龙江高山峡谷之中,楹联文化十分兴盛,处处散发着翰墨之香。舟曲的楹联兴起于明初的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数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频频亮相于大街小巷,遍布于千家万户,传诵于寻常百姓之口。特别是经历2010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舟曲人以悲抒怀、感恩奋进,楹联创作呈现新的景象。2015年6月,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称号。2016年6月,舟曲县举办“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自此,舟曲楹联文化在陇原大地一枝独秀、绽放异彩,并在全国楹联文化中产生重要影响。

  走进舟曲县城南门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街道两旁店铺门上悬挂的一副副对联。“煮开罐罐茶,端友善上桌陪客;跳起罗罗舞,让和谐联袂踏歌。”这样富有民俗意趣的对联比比皆是。步入南门步行街,一条楹联长廊映入眼帘,一片浓郁的楹联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来。每条廊柱上都悬挂灯箱,灯箱上刻制了县内文人编撰、书法名家书写的对联(又称“灯对”),与横梁上悬挂的各式花灯竞相媲美。晚上灯火辉煌、灯箱通明,一副副对联仿佛一张张篆、隶、草、楷文字争奇斗艳的优美图画,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浮想联翩。

  最具翰墨韵味的当属西街。这条街居于城中,两旁建筑融入南方徽派风格,均以青砖、灰瓦、马头墙作为点缀,江南气息极浓;店铺门面均按仿古装饰打造,尽显古色古香。在这条由东至西绵延的大街上,街头街尾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楼阁,东西呼应,楼阁上悬挂着省内外书家的联墨作品,引人注目。街道中段,有别具一格的楹联长廊,此长廊在2015年被命名为“中国第一楹联文化街廊”,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题写了匾额。这里是舟曲楹联佳作的荟萃之地,展示着县域楹联文化的实力和水准。“藏乡新阆苑落英芳草,问津疑在武陵春;陇地小扬州火树银花,踏月醉迎青玉案。”这样耐人寻味的联句在此随处可见,读来让人赏心悦目。“月盈三五夜,银花火树笙歌起;街亮万千灯,兴赏诗联缓步行。”茶余饭后,漫步于大理石铺就的宽敞大街,徜徉于灯火灿烂的楹联世界,观灯品联,浓浓的诗书墨香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使人享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

  元宵节的松棚楹联灯会是舟曲楹联文化的璀璨时刻,是楹联翰墨飘香的缤纷世界。举办松棚楹联灯会时,在县城老街用木头搭建长长的棚廊,并在棚廊内挂满造型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的灯箱对联,令人眼花缭乱;棚顶嵌布青翠的松枝,形成绿荫通道,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一巷灯红,诗词联语传文脉;通街古典,雅士儒商呈景观。”元宵之夜,华灯初上,长廊内灯火辉煌,一个个灯箱仿佛七彩霓虹闪烁,又如千朵彩霞辉映,更似万般烟霭弥漫;在一片片红色的渲染中,一副副楹联就如一束束燃烧的诗行,一阵阵激荡着人们心中的欢欣。满街灯火流光溢彩,长廊下游人如织,千百副灯联墨香氤氲,热闹盛景堪比秦淮灯夜,令人流连忘返,恍如人间仙境。

  位于白龙江畔的舟曲,气候温和、田园如画、引人入胜。悠久的历史传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各地的联坛名家慕名而来,在此留下楹联精品,翰墨香飘舟曲大地。他们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向往,以优美的楹联文字描绘出“藏乡小江南 山水新舟曲”多姿多彩的万千景象,以浓浓墨香表达深深情韵。遍布各处的楹联现已成为舟曲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为全季、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在县城的街巷里弄,村镇的休闲场地、庙宇祠堂,江边公园的亭榭楼台,山庄酒店的楹门宴厅,都有书写洒脱俊美、做工精美别致的楹联书法作品,让人们在闲适的游玩中领略到舟曲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悠悠白龙江迂回奔流,在舟曲大地上孕育了世世代代勤劳淳朴的藏汉人民,积淀了五彩斑斓的历史文化。如今崇文尚墨已成为舟曲人普遍的审美追求,吟联赏句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在县城和乡村,一直都活跃着一大批潜心撰联、几十年孜孜以求习帖书联的书法爱好者和楹联创作爱好者,他们长年辛勤创作、笔耕不辍,倾情洒播墨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舟曲,楹联创作和书写已成为一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县楹联诗词学会每年都将县内作者创作的对联进行遴选、结集,编成楹联作品集公开出版发行,进一步提高了舟曲楹联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每年春节之前,县上的书法家们都开展义务写春联活动,将浓浓祝福送给千家万户,让人们在浓浓的墨香中喜迎温暖美丽的春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