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黄园
在陇南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礼县宛如一颗散发独特光芒的璀璨明珠。这里承载着早期秦人“西垂”立国的深厚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的浪潮里,凭借文旅融合的蓬勃活力和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书写着辉煌的发展篇章。这片地处西秦岭腹地的土地,不仅是《诗经?秦风》浪漫诗句的诞生地,更是《史记》所载“秦人东迁”的重要起点,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深挖历史富矿 让文旅融合“活”起来
礼县,享有“秦皇祖邑?三国胜地”的美誉。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祁山武侯祠等众多文化古迹,宛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散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近年来,礼县敏锐把握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全力打造文旅康养胜地。
在全域旅游发展布局上,礼县明确了“重点打造一区、三园、三线、五产业”的发展格局,累计谋划储备重大文旅项目30余项。大堡子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秦皇湖农文旅融合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其中,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以“三国”文化为背景,围绕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史实精心打造。这座总投资13.86亿元、占地1600亩的产业园,一期投资2.96亿元,占地96亩。自去年9月28日建成开园以来,迅速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旅游综合收入屡创新高,成为礼县全域旅游的新地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和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为了让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礼县积极探索“文旅+康养+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红河镇小高村等5个文旅康养示范村相继建成,15家农家乐(农家客栈)、6家文旅商品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 96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5亿元,较2023年分别净增572.3万人次、33.77亿元。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正逐步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推动农业升级 让产业发展“强”起来
农业,作为礼县的传统产业,在新时代也焕发出新活力。站在永兴镇文家村的千亩智慧果园,现代化农业设施让人眼前一亮。土壤墒情监测站、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构建起一幅现代农业的崭新图景。作为“礼县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核心产区,这里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创新模式,让红富士苹果搭乘冷链专列,直供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全县苹果产量达58万吨,产值达56.72亿元,苹果产区户均果品收入41454元,人均果品收入9230元。曾经不起眼的“山货”,如今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
这种产业升级的蜕变,不仅体现在苹果产业上。在洮坪镇的高山中药材基地,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生长数据,与北京同仁堂共建的GAP种植标准,有效提升了药材的品质和价格。石桥镇引进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项目,为周边农户开辟了一条长期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此外,礼县在“农旅融合”方面也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春赏苹果花海、夏采生态果蔬、秋办丰收市集、冬品传统暖锅的四季体验活动,让农田变身景区、农房成为民宿。这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带动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厚植民生福祉 让幸福底色“亮”起来
傍晚的西汉水畔,微风拂面,74岁的王大爷在西汉水风情线的公园里悠然打着太极。一旁,家长们在秦篆书法文化墙前耐心地教孩子识字,小朋友们在二十四孝故事碑前驻足观看。身后,年轻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着广场舞,不远处智慧健身步道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运动数据。西汉水风情线将先秦文化和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景观设计,成为居民心中的“城市客厅”。
在礼县,这样的民生改善场景随处可见。乡村戏台既上演秦腔老调,也播放数字电影;新建的礼县中医医院,住院楼采用仿古屋檐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医疗设施完美融合。盐官镇的建筑风格,从屋面的小青瓦、檐口,到墙面的灰砖配白水勾缝线条,以及鸭蛋青墙面,都充分体现出浓厚的秦汉风格。
2024年,大型历史秦腔剧《铸鼎西垂》成功首演。该剧以礼县的秦文化为背景,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生动展现了秦人的创业历程与精神风貌。同时,广场舞大赛、民歌大赛、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跑花杆》《铨水大黄炮制工艺》《盐官水泛丸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秦文化博物馆创建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了礼县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从大堡子山的青铜重器到西汉水畔的智慧农田,从盐官古镇的骡马记忆到电商园区的键盘声响,礼县正在完成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它没有简单地复刻历史遗迹,而是让秦文化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开拓精神,与“包容万象、革故鼎新”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文旅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当文化自信升华为民生幸福,礼县这座秦源古城的精彩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