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实习生 陈洁
今年,临洮的治涝工程摒弃了传统“头痛医头”的模式,将民生痛点巧妙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发力点,多方筹措2.6亿元资金,启动城区管网改造工程。

暴雨之痛:老城“看海”成心病
“去年暴雨时,我背着孙子在齐腰深的水里艰难蹚行,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临洮县线市街居民赵德福指着墙上残留的水渍线,满是苦涩地诉说着,“这也是老城区数万百姓共同的痛苦记忆。”
健康街、通明巷等12处易涝点,一到雨季,浑浊的雨水裹挟着泥沙倒灌进低洼商铺,车辆在水中“趴窝”。
究其根源,是30年都未曾更新的城市老旧细小雨污合流管道,肩负着现代城市繁重的排涝任务。年均700毫米的降雨量,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光顾,让这套“超期服役”的系统不堪重负。临洮县水投公司副总经理牟宏伟无奈地说:“这就像是用吸管去排洪,无论怎么使劲,都赶不上水流的速度。”
临洮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贺爱斌表示,今年临洮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管理城市,持续开展“群众急难愁盼一月一难题”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燃气管道老化更新工作,年内完成48条城区道路建设,以及15处城区易涝点的治理。
破局之战:与雨季赛跑的民生工程
今年临洮县多方筹措2.6亿元资金,启动城区管网改造工程,老城区排水防涝工程被列为县政府“十件实事”之首。这场攻坚战从一开始就按下了“倒计时”按钮:5月底前完成主管网铺设,赶在汛期来临前打通城市雨水管道。
春日的临洮街头,吊机轰鸣,焊花四溅,健康街老城区改造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挥汗如雨,争分夺秒地铺设着直径1.2米的排水管道。
12台挖掘机分段作业,双壁波纹雨水管以日均200米的速度不断向前延伸。“我们把一天当成两天来用,封闭施工每提前一天,百姓就能少受一天拥堵之苦。”甘肃华威集团工程部负责人安永刚声音沙哑,安全帽下的双眼布满血丝。
线市街作为临洮城区的“大动脉”之一,串联着多所学校、小区、医院、市场等关键场所,封闭施工必然会给市民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但线市街群众代表的话道出了百姓心声:“暂时的不便是为了长久的方便,我们理解!”
治理之变:一次开挖全域更新
这场治涝工程项目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地下管网涉及供热、供水、污水、燃气等多个领域,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建设过程必须统筹考虑、综合实施。临洮县在争取实施老城区易涝点排水防涝项目的同时,同步推进老城区供热、供水、污水、燃气等综合管网老化更新改造项目,总长度达36公里,同时完成城区48条道路巷道的更新改造,总长16公里。
在健康街施工现场,随着3米深的管沟逐渐成型,供热、供水、燃气管线如同“七线谱”般有序排列。“过去各部门‘各挖各的路’,现在实现了‘一次开挖、全域更新’。”县住建局负责人指着施工图介绍道,“36公里地下管网、16公里道路改造、5大民生系统同步升级。”
在项目规划建设前期,临洮县着眼于未来城市15年的发展需求,严格按照市政道路设计标准,积极引入新技术,选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减少道路开挖次数,杜绝重复施工造成的浪费,秉持“一次开挖、多点改造、全面提升”的理念,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暴雨来临前,泵站就能自动进行预排。”施工技术员小李演示着“城市大脑”的智慧排涝模块。
监测数据显示,改造后的试点区域排水效率提升了3倍。站在新铺设的管网前,赵德福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今年夏天,终于能安心穿着布鞋出门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