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郝姝
迎着明媚的春光,走进景泰县寺滩永麓社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社区里处处洋溢着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气息。
2022年以来,景泰县结合自身实际,对标“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要求,建设了寺滩永麓社区和北城融城安居佳苑小区两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点,1934户6837名群众走出大山,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圆了“安居梦”,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政策筑基 破题“搬得出”
如何让群众安心搬迁?景泰县打出政策组合拳:科学规划“一城一乡”安置布局,整合棚改、保障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将房价控制在每平方米2600元至3300元;中央及省市县三级叠加补贴,贴息贷款与入住奖励双管齐下,实现“三低三高”,即工程造价低、运营成本低、对户售价低,质量要求高、配套标准高、住户满意度高,群众满意率达98%。
走进寺滩永麓社区胡桂春的新居,屋内宽敞明亮、装修精致,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以前我们住在山区,交通不便。现在住进新房子,布局好,卫生好,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日子安稳了,心情也舒畅了,我们真是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
景泰县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和美乡村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有机结合,建立“七村合一”社区阵地,配套党群服务中心、便民超市、活动室、物流寄递、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养老服务设施等,让搬迁群众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城乡同标 夯实“稳得住”
在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后,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成为关键。景泰县统筹整合农业农村、城乡建设、交通运输、传统村落等多渠道项目资金5500万元投入“五通五化”工程,城乡基建同标推进:寺滩社区划分为安置居住、农具储藏、绿色养殖、饲草加工、设施农业五大功能区,既保留农耕传统,又引入现代社区理念。北城安置点水电路气暖讯与城市管网无缝衔接,实现群众幸福安居、过得安稳、住得安逸。
李炳贵是从喜泉镇华尖村搬到北城安置点的,作为“新市民”,他享受到了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从前可不敢想,现在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就来;用天然气做饭,既方便又省心;冬天也不用再费力生炉子了,屋里暖烘烘的,心里更是暖洋洋!”李炳贵感慨道,新居所水电暖一应俱全,日子和过去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己实实在在地完成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转变。
产融赋能 护航“有就业”
让搬迁群众“稳得住”之后,还需解决“有就业”“能致富”的问题。安居后如何乐业?何以致富?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景泰县聚焦“稳得住”全面发力,积极为搬迁群众谋划增收出路,构建“农业+务工+产业”多元增收链。村集体合作社托管土地,户均年增收1.15万元;11处养殖小区带动298户成为“百只示范户”;零工市场、电商创业园提供岗位2000余个。通过这些方式共同作用,“土地流转有租金、园区打工有薪金、集体分红有股金”的“三金模式”,让搬迁户年收入突破5万元。
同时,景泰县多措并举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因势利导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稳得住”信心,真正让群众搬进“幸福里”,过上“好日子”。
肖红元是土生土长的寺滩人,搬迁前一直搞养殖。搬到新居后她重操旧业,在永麓社区租了大羊圈继续养羊。“一年育三茬羊,一茬有800多只,一年能赚十五六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目前,永麓社区建设集中养殖小区8个、标准化羊舍98栋,改造山区饲养场地,依托能人引领、多区并进,打造集“长期扩繁+短期育肥+订单销售”于一体的搬迁养殖产业寺滩模式,村集体经营收益每年增加42万元,带动养殖户户均每年增收5万元。
近期投入使用的寺滩乡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培育出食用菌新品种——海蜇菌。新产业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寺滩乡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9690平方米,项目一期新建食用菌车间14间,二期新建食用菌车间6间。本项目投资700万元,由7个村集体联合投资,企业投资300万元。”景泰县寺滩乡人大主席葛宝华说,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每年按收入的5%分红,村集体年收入35万元,全年带动用工1万人次以上,务工收入超100万元,主要务工人员来自生态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群众。
从避灾搬迁到兴业富民,从分散居住到社区共生,景泰县用城镇发展思路破解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难题,以“五个一”工程破解“空心化”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如今,在景泰县这片土地上,一幅安居与乐业相辅相成、搬迁与致富齐头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时代新画卷正徐徐铺展,生动书写着发展的精彩答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