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李文文
阳春三月,泾川县南北二塬产业振兴热潮涌动。现代化牛棚鳞次栉比,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悠然进食——作为县域经济支柱,当地肉牛产业借一季度市场回暖之势,全链升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泾川县牛饲养量达8万头、出栏3.39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71亿元。今年一季度,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46993头、6433头,成为县域经济增长“强引擎”。

扩大养殖规模 夯实产业根基
4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泾川县高平镇五千头肉牛养殖场,一栋栋标准化牛棚整齐排列,恒温水槽、TMR日粮机、撒料车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我们的牛场是集饲草种植加工、肉牛养殖、活畜交易一体化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养殖肉牛1200多头,年出栏500多头,在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同时我们带动散养户,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共享渠道资源,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甘肃陇秦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乔继红说。
从散户、家庭农场到合作社、企业、养牛基地,泾川县实现了牛产业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适度规模的重要转变。县上坚持把千家万户分散繁育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育肥结合起来,“小群体、大规模”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建成规模养牛场(小区)53个,其中千头养牛场5个,500头养牛场5个,200头养牛场5个,100头以上养牛场38个,建设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1家。培育万头养牛乡镇1个、千头养牛示范村7个、十头以上养牛户1710户,初步形成以太平、高平、飞云、汭丰为主的南部肉牛产业带,以党原、丰台、荔堡、红河为主的北部肉牛产业带,产业带肉牛饲养量分别占全县的71%和84%以上。

加强科技创新 打造“红牛芯片”
“耳如扇,毛如缎,疙瘩角,升子嘴,四蹄不露柱子腿。”说的就是平凉红牛。4月9日下午,记者一行在泾川县鼎康高端肉牛育肥场看到,圈舍内一头头颜色光亮、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正悠闲地晒着太阳。这是一家集肉牛育肥、种质研究、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标准化肉牛育肥场。目前平凉红牛存栏800多头。
泾川县鼎康肉牛育肥场场长李晓伟告诉记者:“我们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设良种中心,并建成种公牛舍、种公牛采精站、专家公寓等。目前,饲养种公牛30头,试验生产细管冻精7.5万支。”
泾川县围绕“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下足功夫,建设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基础档案资料,组建核心群和扩繁群,利用基因聚合、胚胎工程等先进技术开展选育工作。目前,已建成平凉红牛良种中心,培育核心繁育场1个、扩繁场3个、冻配改良点24个,为红牛品种的优化和种群扩大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全链融合 提高红牛“身价”
甘肃旭康食品有限公司是泾川县大力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培育的一家龙头企业,公司建有1500吨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年屠宰4万头牛生产线等,还拥有1500吨排酸速冻冷藏库。先后开发出冰鲜分割牛肉等60多种产品,实现了产业由“卖肉牛”向“卖牛肉”的转变,产品直供国家体育总局及港澳市场。
为提高“平凉红牛”产业“身价”,该县坚持“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理念,打造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培育鼎康、东牛等链主企业5家,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培树企业品牌1个,研发生产牛肉产品6大系列60多个品种;建成屠宰分割生产线1条、有机肥生产线2条、饲草加工生产线4条。同时,“订单养殖”“村企合作”模式与广东、武汉等地签订协议,年销售肉牛超800头,破解散户销售难题。开发雪花牛肉等深加工产品,显著提升附加值。

突出联农带农 共享产业红利
在高平镇牛家咀养殖小区,农户按需养殖,从5头到50头灵活选择。“‘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让群众敢养、能养、愿养。”镇党委书记吕永亮说。
当地推行“政府奖补+企业兜底”政策,落实基础母牛补贴、肉牛保险等政策,降低养殖风险。同时积极推广“投牛还犊”“寄养代养”机制,带动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分红,村集体的收益显著增加。
与此同时,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青贮饲料加工,推广“粮改饲”技术,全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10万亩,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形成“牛—沼—果—草”循环产业链。
今年泾川县计划投资2.17亿元,重点实施世行贷款甘肃可持续草场管理和低碳畜牧业发展项目、高平镇高平村五千头牛场建设二期等项目5个,聚力打造形成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今年预计牛饲养量将达到9万头,年出栏量3.8万头,总产值达到14.06亿元。通过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让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泾川县红牛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小强介绍说。
从散养到集约、从单一养殖到全链融合,泾川“牛经济”正以“牛劲”步伐,在乡村振兴赛道上加速奔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