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欣
周卫宏兄是我西北师范学院的校友和诗友。我在中文系,他在政教系,他还高我一届,是1987届的。他是我们诗社的会员,是一位写诗的同道。印象中,他总带着笑容,为人很热情,会宁口音似乎也很明显。现在回头看来,当时以为挺大的学校,其实人真不算多。卫宏他们班的好几位,我也都认识,有活跃一时的学生干部,也有我同宿舍朋友的老乡,其中也有几位挂单在诗社的人,不晓得后来还写不写诗了。毕业后,大家各自奔波,也就失去了联系。新世纪的某一天,我去甘肃日报社新闻大厦找叶舟,迎面就撞上了卫宏。他胖了一点,块头大了一些,发际线后退了一些,但还是那个热情的老友,似乎中间不曾隔着多年时光。得知他供职于兰州晨报社,大概处在办公室负责人的位置,这太适合他了。还有一次,为了我一位同事在报纸发文的事找他,卫宏兄也尽力帮了忙。2006年我去北京以后,联系又中断了。好在微信兴起,大概是在2017年,卫宏和我成了微信好友,他还在他个人的公众号上推荐过本人的拙作。我也从他的微信上不断得知他的近况,并且时常看到他的诗歌新作。
卫宏的诗,是大家喜欢且习惯的比较传统的路数。他不愧是记者出身,既敏感又敏锐,反应迅速,出手很快,笔下也很熟练。“我以纸为田,以笔为犁,以另一种方式耕耘和收获。”从他的诗里,我既了解了他的家事,也了解了他的心事,包括他当教师的父亲,他很有出息的女儿,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对纷繁时事的判断,他对过去的思索,他对家乡和亲人的体贴,他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他是重情重义的仁厚之人,凡事都往好处想,感慨岁月、季节和农事,感恩时代、历史的进步,感激前贤、今日俊杰以及周边的普通人,皆直抒胸臆,暗合主流价值,充满正能量。其诗节奏和语句也颇考究,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很舒服,刚好符合大多数读者的期待。硬要挑剔一下,如果说卫宏的诗有什么问题的话,恐怕就是太“正”了一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想起母校的啥都好”,卫宏乃是心软心善的好人,要他发微抉隐,笔走偏锋,岂不太为难他了些吗?况且,卫宏兄于诗的野心似乎也不太大,他更多是把诗歌作为陪伴的朋友,“字里都是我此刻的心情”,抒发、倾诉和记录就已足够,而无意在后现代主义,或者别的什么先锋序列中为自己谋取座次。这样也好,轻松、本真也自在,由着自己的心思和性情,写便是了,写就是好,竟也写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
正值卫宏诗集付梓之际,作为青年时代的诗友,写下一点随感,以示祝贺。
周卫宏的诗歌生涯——是的,是生涯,而不是爱好!苍茫半生,热忱始终,为我所熟知,也让我钦佩至深。如果一个人葆有了如此的激情,用文字来召唤八方风来,采山饮河,记录岁月,那么诗歌所赐予他的,也就不仅仅是这本书,而是天空之上的嘉许!
——作家、诗人 叶舟
卫宏的诗忠实还原、再现了黄土高原上正在消逝的村庄及其生活。鲜明的图式资源和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有力校正了夸张虚假抒情的偏差。
——作家、诗人 马丁
卫宏的诗,简单,却饱含深情;简单的诗,可以很有力量;乡土的记忆如此强劲,你看那人:满目沧桑,眉目深处,依旧邻家少年。
——作家、诗人 阿信
故土记忆永远是文学的母题。站在诗歌的门槛上,周卫宏眺望远山。他提着灵魂的灯盏,步履艰难地走向生命的原乡。
——作家、诗人 林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