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三治融合”奏响乡村治理和谐曲

 2025/04/16 10:43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苏海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刘效国

走进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中巷村,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树木吐绿;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嬉笑玩耍……

近年来,正宁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通过“三治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

乡村治理若想筑牢根基,自治无疑起着关键作用。中巷村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受益者。村里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并将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公开,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前村里的事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不一样了,大事小事都要大家商量着办,我们的意见能得到尊重,参与村里事务的积极性也更高了。”中巷村村民魏忠合说。

正宁县永正镇南住村为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村民议事会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就村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村民简办红白喜事,杜绝铺张浪费;道德评议会则对村民的道德行为进行评议,褒扬善行义举,谴责不文明行为,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保障

在乡村治理中,法治就如同坚实的护盾,为其保驾护航。周家镇西庄村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不断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村里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法律咨询点等形式,向村民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同时,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等平台,定期推送法律知识和案例,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

“以前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村里经常组织法治宣传活动,我们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心里更有底了。”周家镇西庄村村民王让民说。

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周家镇周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了一批有威望、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村民担任调解员,及时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对于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村里还邀请司法、公安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联合调解,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灵魂

乡村治理若要深入人心、涵养风气,德治便犹如灵魂般不可或缺。山河镇董庄村注重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标语、绘制文化墙、开展主题演讲等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同时,积极挖掘和传承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家风家训、乡贤文化等融入乡村治理,引导村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们村历史悠久,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把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整理和传承,让村民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受到道德的熏陶。”山河镇董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亚东说。

宫河镇北堡子村为树立道德榜样,引领文明风尚,广泛开展了“文明家庭”“最美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激发村民向上向善的热情。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让正宁县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生活幸福安康,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正宁县社会工作部部长师高峰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