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里 景泰向绿笃行

 2025/04/17 10:16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苏海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通讯员 王钰琴

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在景泰县的大街小巷、国省道沿线、乡村公路边以及荒芜的滩涂,一场国土绿化建设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沐春风植“新绿”

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棘手,保护与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景泰人对植树造林始终保持高度热情,房前屋后有空地,第一时间就想着种棵树。这种热情也延续到每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大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国土绿化行动,小到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绿化建设,处处都能看到人们对“变绿”的渴望。

这正是景泰县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动力。景泰县围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条主线,按照“东护、南封、西保、北治、中扩”的总体布局,着力建设景泰东部生态经济林、南部水土保持林、西部水源涵养林、北部防风固沙林、中部农田防护林。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绿”的原则,优先选用耐寒、耐旱、耐盐碱等适应景泰本土的树种,合理确定栽植模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不断提升绿化成效。

2024年,全县完成营造林6.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6.3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4万亩,累计架设封育围栏303公里,禁封和半禁封面积达22.5万亩,植被盖度从治理前不足20%提升至40%至60%,在县域北部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风治沙体系,保障了沙区300公里交通干线、500公里灌溉渠道的畅通运行。今年,这些数据还将继续增长,计划完成营造林18.9万亩、退化草原修复7.8万亩。

林下飘出“中药香”

在“植绿”过程中,景泰县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路径,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壮大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变绿”和“变富”携手同行。

春意正浓,在甘肃枫清杨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草药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梭梭树、白刺经过冬日的沉寂,也泛出了新绿。“这些树底下都有肉苁蓉,马上可以挖了。”甘肃枫清杨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先一边指着梭梭树,一边介绍道。该公司2018年流转1万亩沙化土地,种植梭梭、四翅滨藜和白刺,到2022年开始嫁接肉苁蓉1200亩,开挖后亩产达到了50公斤,长势良好。

通过种植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耐贫瘠的植物,林下嫁接肉苁蓉、锁阳等中药材,林间种植板蓝根、黄芪等中药材,不仅发挥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在景泰的不少地区已经试种成功并形成规模。

近年来,不仅“梭梭树+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得到鼓励发展,景泰县在苹果等传统优势经济林的基础上,积极打造苹果、大枣等沿黄林果经济带,大力发展文冠果、枸杞、青梅等特色经济林。截至目前,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27.08万亩。值得一提的是,在景泰县正路镇、寺滩乡、芦阳镇等地建设的文冠果种植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并朝着延链补链的方向发展。

一片春光“护绿”忙

种一片“绿意”,护一方春光。绿水青山是靠年复一年的坚守换来的。

当下,春光正好,正是赏春踏青的好时节。在黄河五佛段,天高水阔,绿意渐浓,空中飞鸟翔集;在奇幻绚丽的白墩子盐沼国家湿地公园,呈现出“白鹭与沙鸥齐飞”的美妙景致;在苍翠巍峨的寿鹿山,“新绿”与“旧绿”遥相辉映,一同迎来最美的时节……景泰县这片广袤的土地正上演着生态之美。

而在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凝聚着景泰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与热情。近年来,景泰县统筹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全面落实林长制,并将其与国土绿化工作紧密结合,持续加强护林禁牧队伍建设,强化巡查监督力度,对全县600万亩林草资源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管护;遵循“应封尽封”原则,对新造林地实行封山禁牧、抚育管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五源管控”、河湖“清四乱”等重点任务,集中开展矿山、非煤矿山、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进程。

如今,每年的三四月份,景泰人便开启了“植绿”的新征程,各种苗木摇曳生姿、错落有致,在春光下尽显生机。这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绿色福利”,也在持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