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郑金花 苏智成
春意正浓,农事正忙。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天祝县迎来了草莓种植的季节,农户们抢抓农时,在温室大棚内忙碌穿梭,为新一季特色农业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走进天祝县打柴沟镇的白草莓种植基地,只见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内,农户动作娴熟地将一株株嫩绿的白草莓苗移栽到垄上。

记者看到,农业技术人员蹲在地头,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从苗种筛选到种植过程中的精准水肥管理,再到后期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人员都耐心地为农户答疑解惑,全力保障草莓栽种质量和后续管理的科学到位。
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于继山一边示范一边向农户讲解:“大家在栽种时要做到深不埋芯、浅不露根,这是关键。无论是栽种草莓苗还是蔬菜苗,都需要遵循这个标准。如果把苗子的芯给埋掉了,浇水后就容易烂掉,影响苗子生长。”
天祝县打柴沟镇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为白草莓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昼夜温差显著,光照充足,高海拔冷凉的气候特点,赋予了白草莓更为浓郁的甜度和独特的口感。近年来,打柴沟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冷资源”,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据天祝县打柴沟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占强介绍,近年来,打柴沟镇积极响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大力发展拱棚种植产业。今年,该镇计划种植50多个大棚的双茬蔬菜、300个大棚的白草莓。目前,双茬蔬菜的种植工作已经完成,白草莓正在种苗,预计到6月份,这些白草莓就能成熟上市,走向市场。
近年来,白草莓在高端水果市场中脱颖而出,备受消费者青睐。相较于传统农作物,白草莓的经济效益优势明显,不仅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承载着农户们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
王占强说:“经过这几年的种植实践,白草莓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每座大棚的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这对于农户来说,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益,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种植的积极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