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韩美莹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合作社自己做的定西宽粉,外观洁白鲜亮,口感筋道。”在定西凯富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播间里,负责人陈强正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能看到农产品从田间到打包的全过程,买得更放心。”一位直播间粉丝留言道。合作社还通过短视频展示种植环境、农事活动,增强消费者信任。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力推进“一村一电商”工程,通过搭建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本土电商人才、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让大山里的优质农产品走出村庄、走向全国,为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在青岚山乡原坪村的电商服务站,村民李大姐一边忙着打包自家种植的马铃薯,一边对记者说:“以前只能等人上门收,价格压得低。现在通过村里的电商平台直播卖货,一斤马铃薯多赚好几块钱!”
“80后”陈强干过建筑工程、开过广告公司,后来又将目光投向了农村。2016年,他注册成立定西凯富荣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在政府的农机补贴、洋芋籽补贴等政策扶持下,合作社日益壮大,后来建起了标准化的鲜粉加工厂和榨油厂,年生产胡麻油300吨、定西宽粉300吨。通过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利用电商年销售各类农产品10万单以上,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

为破解农产品“有品无牌”困境,青岚山乡实施“品牌强农”行动,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注册商标,同时在电商销售时标明地域名称标签,扩大地域产品影响力。当地着力擦亮“新大坪”等地域特色品牌,打造品牌效应,推动“一村一品”借助“一村一电商”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倒逼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产业—电商—消费”的良性循环,以高流量增加优质农产品“曝光率”,有效带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