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大河店镇:从“花田喜事”到“富乡盛景”

 2025/04/17 15:39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王耀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王耀

四月的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春风揭开金色的序幕——小地坝村千亩油菜花田翻涌成海,青瓦白墙在花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4月15日,徽县大河店“金色花海·诗韵大河”农文旅促消费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花田间开幕。这场以花为媒的春日之约,正是大河店镇激活“美丽经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生动注脚。

解锁产业密码:花海深处“钱袋子”鼓起来

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既是春日里的浪漫布景,更是村民的“致富画布”。当游客沿着田间小径漫步,油墨清香穿透花香——徽县文联的书法家们在文化广场铺纸研墨,“耕读传家”“花开富贵”等作品刚劲有力,引得游人纷纷驻足。一旁的徽县博物馆流动展板前,讲解员正讲述着木皮岭古道上的千年商韵,让历史烟云与眼前盛景相映成趣。最热闹的当属助农市集。硬湾龙崖的土蜂蜜装在玻璃瓶里晶莹透亮,木皮岭高山菜籽油散发着浓郁醇香,腰庄村的荞麦凉粉现场浇汁,香味扑鼻而来;柳树的土鸡蛋、现摘的时令野菜供不应求……农家乐、农家客栈、小饭桌生意火爆,王阿姨边切凉粉边说:“今天接了20多桌,虽然很忙,但心里畅快。”“我们以‘党建+’串起农文旅资源,让每朵花都是‘增收密码’。”徽县大河店镇党委书记杜江荣表示,近年来全镇推行“一村一品”,油菜花不仅是观赏作物,菜籽榨油、花海摄影、花田写生等衍生业态蓬勃发展,形成“花期经济”产业链。如今,农文旅的融合不仅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更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钥匙”。

解锁生态密码:山水田园“颜值”靓起来

若说油菜花是春天的主角,那么漫山的桃花、樱花便是灵动的配角。大河店镇的春日,如调色盘般绚烂:粉桃倚着白墙,樱花落在青瓦,油菜花漫过田埂,连山涧溪水都映着斑斓花色。为守护这份自然馈赠,全镇织起一张生态守护网——党员干部带头,公益性岗位人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齐上阵,对公路沿线、河道沟渠进行拉网式清理。“以前河道有垃圾,现在清亮得能照见山影。”村民李大爷指着穿村而过的小河说。徽县大河店镇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兼具生态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宜居村落。如今,一幅生态美、村庄靓、产业兴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实现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

解锁文化密码:文明新风“种子”扎下来

花浪翻涌,爱意蔓延。一部聚焦移风易俗的《花田喜事》情景剧点燃全场,生动演绎了固执的丈母娘在“一约四会”的宣传下,放弃了彩礼的执念,支持小两口婚事简办的故事。诙谐剧情中传递出乡风文明的新风尚,赢得游客和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演得太真实了,村子这么美,人心也要美呢,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老观念要转变,咱也要做个开明丈母娘。”张大妈一边看着手中的宣传资料,一边感慨道。在文化广场一侧,耕读记忆馆的展窗透出暖光,老式木犁、线装古籍与泛黄族谱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大河店镇“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千年传承——这里不仅是历史的陈列馆,更是乡村文化塑魂的“精神粮仓”,让村民在触摸岁月痕迹中,重拾“耕读传家”的文化根脉。今年以来,大河店镇以“党建红”引领“文化兴”,将耕读文化中的自律、互助、尚德精神融入“一约四会”,积极构建“村规民约+积分超市+社会治理”融合机制,通过收集民意、制定村规民约、签订承诺书、设立“红黑榜”、发掘先进榜样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厚植崇德向善的文明沃土。以花为媒,大河店镇正书写着一篇“颜值”与“产值”兼收的乡村振兴文章。在这里,文明新风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农文旅融合与农民增收双向奔赴。这个春天,游客带走的是乡愁记忆,村民收获的是满满幸福,而乡村振兴的画卷,正随着花香愈发生动多彩。风吹花海,掀起层层金浪。大河店镇的探索,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当“美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当传统文化孕育出“文明气质”,农文旅融合的协奏曲便在田间地头奏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