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吕霞
近年来,清水县通过构建“信用画像+精准监管”新模式,推动市场监管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诚信经营主体减负松绑,让监管资源更精准投向高风险领域。
“过去一年接受检查次数减少了一半,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了。”在清水县经营服装企业的潘经理对当地市场监管新举措深有感触。
“我们持续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清单管理和重点监管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清水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金海杰说。在食品生产、特种设备、大型企业等民生安全领域,清水县通过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推动通用分类标准与行业特性分类指标有机融合,形成了差异化、精准化的监管方案。这种分类分级监管模式既保障了全链条风险防控的系统性,又突出了关键环节的靶向治理能力,能够切实提升重点领域的监管效能。
据清水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振家介绍,在省市场监管局信用分级分类结果的基础上,清水县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进行评分,将企业按信用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同时。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相融合,在制定年度抽查计划时,依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抽查比例、频次和检查方式。在特种设备领域,更是实施“信用+专业”双维评价,持续提升高风险设备检查覆盖率,实现了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精准化、差异化。
“对A类企业我们实行‘非必要不打扰’,降低年度检查频次,对C类、D类企业提高检查频次,让监管力量能够切实发挥效能。”张振家说。
清水县对通过“双随机”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依法立案调查处理,并按照要求做好信息录入公示工作,强化联合惩戒,形成有力震慑。充分运用清理吊销、撤销登记等措施手段,加大对长期停业不经营企业的清理力度,畅通经营主体退出渠道。
在信用修复和“空壳企业”清理方面,清水县鼓励和支持失信市场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修复自身信用;明确修复条件和程序,为失信市场主体提供信用修复渠道;及时归集信用修复数据,为信用风险分级分类提供数据参考,确保信用风险分级监管的科学性。数据表明,2024年,清水县累计修复经营异常名录(状态)244户,涉及企业17户、个体工商户221户、农民合作社6户。在对“空壳企业”的清理治理工作中,引导规范企业13户,动员注销企业4户,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
如今,“信用就是生产力”已逐渐成为清水县各个企业的普遍共识。“信用等级提升后,不仅检查次数减少,银行贷款也更顺畅了。通过及时年报提高信用等级,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我们也能享受到了。”清水县佩诚商贸有限公司张女士说。
信用监管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有温度的发展助推器。通过构建“信用评价—精准监管—修复提升”的生态闭环,清水县不仅实现了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培育出“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市场文化。当前,清水县正以信用监管为支点,撬动“放管服”改革全局,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