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通讯员 李敬瑞 赵静
食品标签是食品的“身份证”。为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标识管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期,崆峒区市场监管局围绕食品标签突出问题,采取“培训指导+帮扶整改+严查严管”三位一体模式,深入开展食品标签专项整治行动,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强化培训教育 夯实主体责任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存在的标签标识管理意识薄弱、法律法规掌握不全面等问题,崆峒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标签标识专题培训,分批次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负责人及基层监管人员实施全覆盖培训。
培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等法规标准为核心,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标签虚假标注、配料标识不全、营养成分不规范等常见问题,贯宣《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并通过现场答疑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习效果。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5场,覆盖从业人员和基层监管人员400余人,切实提升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标签管理能力。

深入帮扶指导 助力规范提升
坚持“监管+服务”并重原则,在督促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监管人员对重点企业、小作坊开展“一对一”上门指导服务,对照标准逐项检查企业现有标签内容,重点帮助企业整改配料表标注不全、营养成分表错误以及不当宣传等隐患问题。针对部分小作坊和小微企业设计能力不足的痛点,免费提供标签模板、合规性预审等技术支持,通过提前介入,审核标签内容,从源头防范因标签错误导致的经济损失。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帮扶企业13家,推动28家小作坊升级标签标识,从源头减少标签违规风险。

图为执法人员严查“三无”产品、虚假宣传“零添加”“非转基因”等误导性用语、篡改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
全面排查整治 严控市场风险
以商超、农贸市场、食品批发企业和网络销售者为重点,开展拉网式排查,严查“三无”产品、虚假宣传“零添加”“非转基因”等误导性用语、篡改生产日期等违法行为。对投诉举报反映问题较多的商户开展约谈,对反复出现未整改问题立案查处。截至目前,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50家(次),责令整改标签不规范问题24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起。同时,建立标签问题动态清单,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治成效长效化。
崆峒区市场监管部门将持续开展食品标签整治行动,健全食品标签“事前培训、事中指导、事后监管”全链条机制,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辨识能力,全力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