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通讯员 杜宁生
春日的陇南,山花绽放,万物吐绿。在这孕育希望的季节里,首批360余头高原牦牛前来康县豆坝镇“安家”,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近年来,豆坝镇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采用“党建引领+村集体+能人大户+农户”模式,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引导群众巧妙利用房前屋后空地、闲置附属用房等进行散养与圈养,同时依托周边广袤山林开展林下养殖,让鸡群和牛群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长,形成极具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
“以前养牛担心卖不掉,现在有合作社兜底,我和哥哥合作养了50头牦牛。”豆坝镇捷垭村牦牛养殖户王永刘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养一头牦牛还能拿到1500元的政府补贴!”
豆坝镇地势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300米,气候较为寒冷,但草场资源十分丰富。今年,镇政府因地制宜,联合农业专家多次调研论证,引进耐寒性强、经济价值高的牦牛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通过“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采取托管代养、订单养殖、技术帮扶等方式,盘活闲置草场,带动农户增收。
捷垭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治金说:“今年,在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捷垭村发展牦牛200余头,带动农户9户,其中三类户3户。每头牦牛奖补1500元,三类户奖补3000元,仅此一项,就为每个养殖户至少增收3万元。”
在豆坝镇的小鸡孵化园内,暖黄色灯光均匀地洒在育雏箱上,轻柔暖风持续输送,为小鸡仔营造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工人们忙着配料、投食、打疫苗,每个照料环节都饱含着对小鸡茁壮成长的殷切期盼。
“我在这儿工作两年了,虽然繁忙,但收入稳定,每个月能拿5000元工资,既挣了钱,还能照顾家里。”工人孙庆勇一边忙着给鸡喂食一边说,“目前,孵化园里有20000多只小鸡,这些小鸡主要销往周边乡镇以及文县、西和、武都等县区,市场需求大,销路根本不用发愁。”
据记者了解,周边养鸡的农户充分利用闲置房舍等资源养殖黑鹞鸡。宽敞的场地增加了鸡的活动空间,同时,野草、虫子可作为食物,节约了饲料成本。这些黑鹞鸡不仅体型秀美、觅食力强、产蛋量高,而且肉质细腻鲜嫩,味道十分鲜美。
豆坝镇捷垭村养殖能人罗德怀说:“近年来,我们主要发展生态散养鸡,目前养鸡10000多只,全年计划养殖25000只,带动农户5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罗德怀的成功实践是豆坝镇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养殖发展路径,正在全镇有序铺开。通过建立“能人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机制,不仅让致富带头人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更让普通农户找到了增收的门路。
产业兴,则乡村振兴的底色更浓。豆坝镇日益发展壮大的养殖产业,正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强劲引擎,助力广大村民增收致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