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沃野 书写振兴答卷——记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村第一书记陈刚

 2025/04/22 13:47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苏海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苏海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时代浪潮中,无数有志之士投身乡村建设事业,他们带着使命与担当奔赴各地,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焕发生机活力。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陈刚便是其中一员。2023年盛夏,陈刚满怀热忱来到临潭县王旗镇龙元山村,开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近两年来,他牢记组织重托与群众期盼,将青春融入这片土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卷。

产业突围:绘就富民增收的“金色画卷”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初到临潭县王旗镇龙元山村走访时,一位陈姓大叔拉着陈刚的手无奈地说:“书记啊,咱们山上的油菜籽光照足、生长周期长,纯天然的好东西,可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啊!”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刚。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他积极协调,促使派出单位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及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以买代帮”的形式采购了价值55万元的菜籽油。看着村民数着钞票时幸福的笑脸,陈刚深感付出值得,内心满是欣慰。

依据当地实际,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陈刚协同村两委及包村工作组,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有效带动村民增收。2024年,成功建成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包括1个150亩的当归基地、1个150亩的党参基地和3个共650亩的黄芪基地。这一举措带动70余户农户参与,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提升,村民收入也日益增加。

民生改善:谱写幸福生活的“温暖乐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陈刚所在驻村工作队连续两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2.1万元。每当收到受助学生的感谢信,陈刚都倍感欣慰。寒冬时节,他和帮扶队带着羽绒服、棉靴等物资走进王旗镇龙元山小学,孩子们穿上新衣时开心的笑脸令他难忘。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看到家长和孩子们欢聚一堂的温馨场景,更坚定了他做好教育帮扶的决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移风易俗工作不可或缺。起初推行文明祭祀时,不少村民不理解,陈刚协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用身边事例引导大家采用低碳环保的祭扫方式。如今,低碳环保祭扫已蔚然成风。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民生工程。陈刚协调捐赠农用地膜、购置办公设备、安装健身器材……一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2024年送煤时,村民邓大娘拉着陈刚的手感激地说:“感谢陈书记,感谢你们帮扶队,又是送煤,又是送地膜、化肥,时刻惦记着我们老百姓,一定要到家里来,我给你煮土鸡蛋吃……”听到这些暖心话语,陈刚深切感受到为民服务的价值。

责任担当:守护群众安危的“坚实屏障”

在基层,总有一些人以高度的责任担当,默默守护群众安危。面对突发事件,陈刚始终冲锋在前。2024年4月16日晚,临潭县王旗镇部分区域突降冰雹,陈刚第一时间带领工作队入户排查隐患,统计农作物受损情况,安抚群众情绪。当天,他在朋友圈记录下这段驻村工作:“夜黑雨急行路难,双脚冰麻衣衫单。天降大灾实无奈,人间却有真情在。”

两年驻村路,一生乡土情。回首这段历程,既有攻坚克难的艰辛,也有收获满满的喜悦。龙元山村的变化,凝聚着全体驻村干部的心血,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陈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龙元山村的美好明天贡献全部力量。这份与土地、与乡亲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