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4月初,当多数地区的樱桃树还在酝酿花苞时,天水市的早熟大樱桃已率先挂满枝头。4月15日,记者踏入麦积区中滩镇设施樱桃示范园区,只见25座设施大棚内,翠绿的枝叶间,颗颗如红玛瑙般的大樱桃缀满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手持特制果篮,穿梭在樱桃树间,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实摘下,丰收的喜悦在园区内弥漫。

“今年我们的樱桃能提前15天上市,全是科技的功劳!”麦积区农发公司总经理霍伟东望着色泽鲜亮、果大饱满的樱桃,满脸自豪地说,“通过技术创新和水肥一体化等智慧手段,我们不仅抢到了市场先机,预计产值也会比去年提升不少。”
这座示范园区,是东西部协作的亮眼成果。2020年,麦积区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创新采用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模式,整合天津市西青区东西协作帮扶资金750万元,总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该园区。园区内建有25座设施大棚、4座冬暖棚、8座连栋温室大棚,并搭配占地120亩的露地樱桃种植园,美早、布鲁克斯等多个国内外优质樱桃品种在这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就像给樱桃树配备了专属营养师。”园区技术员介绍道,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系统能精准计算每棵树的需水需肥量,自动配比营养液,不仅肥料利用率大为提升,还节约了用水。再配合温湿度自动化调控系统,为樱桃树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使果实甜度更高,更实现了设施樱桃“当年栽植、当年见果”,露地樱桃“栽后三年见果、四年丰产”的高效种植目标。
示范园不仅是农业科技的“试验田”,更是助农增收的“发动机”。“我们构建起‘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霍伟东介绍,园区每年发放土地流转费22万余元,支付保底分红12万元,有力推动了汪李、霍坪、文岔等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同时,园区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已培养出许多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种植能手”,带动周边果农增收致富。

数据彰显着科技赋能的强劲动力:去年,该示范园樱桃产量达1万公斤;今年预计产量将增长30%。依托樱桃预冷保鲜库和电商直播平台,天水樱桃从枝头采摘到送达全国消费者手中,实现了快速流通。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科技让天水樱桃不仅抢“鲜”上市,更“甜”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滋味,让这颗“红果果”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金果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