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通讯员 何乐
在甘谷县,娇艳绽放的月季不仅是春日里的一道绚丽风景,更是乡村振兴的一把“金色钥匙”。依托科技创新、多元销售模式与村企深度合作,甘谷月季产业振兴示范园正以“美丽经济”为引擎,驱动群众增收与产业升级,绘就乡村发展的新图景。
近日,记者走进甘谷月季产业振兴示范园的薄膜联动温室,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不同品种的月季竞相绽放,红似火焰,粉若云霞,将温室装扮成了一片色彩斑斓的花海。
近年来,园区坚持“引进+自研”双轮驱动战略,持续丰富花卉品种矩阵,不仅巩固了“西北最大月季花种群基因库”的行业地位,更推动花卉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去年我们引进了287个月季新品种,同时开展了杂交育种工作,收集了10万粒种子,预计能培育出10余个全新品种。此外,我们还引入了128种草花进行试种,未来将从中筛选出优良品种进行规模繁育。”园区经理姚然说。随着花卉市场需求的升级,园区主动开拓“家庭园艺”这一新赛道,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多元化渠道,将产品线从月季拓展到了家庭果树等品类。截至4月中旬,订单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
在包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熟练地为发往秦安的城市绿化订单打包月季苗木。新兴镇土桥子村村民康建琴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在园区工作3年了,每月都有稳定收入4000元。最近订单火爆,我们连续加班送货,估计还要再忙一周才能完成任务。”
产业兴旺则乡村繁荣。自落户六峰镇苍耳王村以来,园区创新采用了“政府固定资产入股+村集体分红”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注入5万元红利,带动80余名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的双份收入。同时,周边260余亩土地被带动种植月季,形成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
如今,该产业园已实现年产300万株花卉苗木、年产值1200万元的规模,产品远销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从种质资源创新到销售模式变革,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甘谷月季产业振兴示范园正以创新为笔,在陇原大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让“美丽经济”真正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幸福密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