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白杨 文/图
4月25日晚,陇南市武都区万象街正式开街,一场集历史文化、科技光影与民俗艺术于一体的文旅盛宴拉开帷幕。作为万象景区核心项目,这条全长960米的特色街区以“国家级文化休闲街区”为定位,通过沉浸式场景活化、多元业态集聚和全域旅游联动,成为陇南文旅康养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开街仪式:古今交融点燃文化地标
当晚20时,万象街门楼前灯光璀璨,舞狮点睛仪式为街区注入灵动气息。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永革在致辞中表示,万象街的开街是陇南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文化+科技+旅游”的创新模式,让千年文脉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省文旅厅、商务厅领导共同为街区揭牌,随后500架无人机组成“时空之门”腾空而起,与地面的《风华武都》灯光秀交相辉映,勾勒出陇南从先秦古郡到现代新城的时空脉络。当烟花在夜空绽放,龙门阁广场的《风起大秦》鼓乐表演震撼登场,激昂的鼓点与沉浸式光影特效交织,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多元业态:一站式体验陇南风韵
开街期间,万象街推出五大板块20余项特色活动,构建起“白天观展、夜晚赏秀、全天体验”的立体消费场景。在龙门阁至久安门沿线,《盛唐明月·凤舞万象》空中特技表演每日上演,演员身着华服在高空中演绎古典神话;武都国风馆内,戏曲表演与文玩字画展览同步开展,游客可近距离欣赏高山戏等国家级非遗的魅力;熊猫馆的机甲熊猫互动、城隍戏台的电声乐队演出,则为年轻群体带来潮流体验。

“人气”活动同样亮点纷呈。白天的“华裳阶州”国风巡游吸引众多游客跟拍,汉服爱好者组成的巡游队伍穿梭于阶州老街与蒹葭水街,重现古代商贸盛景;“深情巴士”穿梭于市区主要地标,通过车身文化展示与互动游戏,成为流动的城市名片。农特产品展销区更是热闹非凡,兰花奇石展、非遗手工艺品展与花椒、橄榄油等特色农产品展同步开展,游客既能选购“武都三绝”,又能体验陶艺制作、刺绣工艺,感受“舌尖上的陇南”与“指尖上的非遗”。

景区联动:构建全域旅游新生态
作为万象景区的“城市会客厅”,万象街的开街标志着陇南“大景区+全域游”发展格局迈出关键一步。据介绍,万象景区总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以4A级景区万象洞为核心,串联姚寨沟山水溪谷、千坝草原藏羌文化、橄榄新城产城融合等四大片区,形成“溶洞探秘—山水休闲—康养度假—民俗体验”的全链条产品体系。目前,姚寨沟景区已试运营,水上游乐、温泉酒店等项目同步开放;五马童话小镇作为省内首个沉浸式亲子文旅项目,已成为家庭游客的新宠。
“我们通过‘景区服务中心+运营公司’的管理模式,整合政府资源与市场力量,打造‘主景区引领、特色镇支撑、古村落联动’的发展矩阵。”武都区万象洞景区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文强说,万象街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文旅融合的展示窗口——街区内的阶州阁、久安门等建筑承载着陇南历史记忆,通过常态化灯光演艺讲述城市故事;民宿集群与特色餐饮街则将“住一晚、品一味、带一礼”的旅游消费闭环落到实处。
产业升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万象街的开街,亦是武都区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的缩影。近年来,该区以“三城五地”建设为目标,构建“全要素服务、全业态融合、全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近三年投入6.77亿元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成12处生态停车场与36座旅游厕所;开发大熊猫、油橄榄等主题文创产品300余款,万象文化创意园获评“全国文艺两新基地”;成立甘川陕毗邻地区文旅环线联盟,推出5条跨省精品线路,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806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5%。
在乡村层面,文旅康养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花椒小镇、橄榄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正在崛起,78个和美乡村完成规划建设,2024年乡村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游客来万象街看非遗、品美食,再到周边乡镇体验采摘、康养,形成‘街区消费—乡村体验’的联动效应。”武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苏骏平说。
夜幕下的万象街,水幕环廊的《月影陇南》情景演出与久安门的mapping show(投影剧目展示)仍在持续。这条融合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的街区,正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成为陇上江南文旅康养画卷中最亮眼的注脚。随着万象景区的全面运营,陇南正加速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描绘“山水为底、文化为魂、康养为韵”的全域旅游新画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