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4月的河西走廊,春风拂过武威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4月23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强信心 看发展——2025年经济工作专题报道”采访团走进武威。这座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正以工业与农业双轮驱动,在新时代奋力书写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季度,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6.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农业根基坚如磐石、工业势头锐不可当、投资增势强劲有力、服务业稳健前行、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实现了国民经济良好开局。


工业引擎轰鸣:碳化硅产业擎起发展大旗
走进天祝县,碳化硅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时光回溯到1993年,随着第一台800KVA碳化硅冶炼电阻炉在天祝县建成投产,这里便开启了碳化硅产业的发展征程。如今,天祝县已成为全国集聚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碳化硅冶炼基地,以及重要的碳硅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天祝县碳化硅制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天祝县工信局副局长陈彪话语中满是自豪。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26户碳化硅及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9户冶炼企业与7户精深加工企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从原料冶炼到精细加工,构建起完备且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则以创新为驱动,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19户冶炼企业的23条生产线设计产能达60万吨,近年来新引进的8个碳化硅精深加工项目,更是带来22万吨设计产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2024年8月12日,甘肃新玉通新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工业硅项目正式点火投产。熊熊燃起的火焰,不仅填补了天祝县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的空白,更标志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军介绍:“今年一季度,公司完成了1.02亿元的产值。”其旗下的天祝玉通石门河碳化硅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黑碳化硅,年销售收入达4.5亿元,累计上缴税金2.6亿元,吸纳260余人就业,成为天祝县碳化硅产业蓬勃发展的鲜活样本。
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次创新突破,都在展现着武威工业强市的坚定决心。

农业活力奔涌:绿色发展铸就品牌传奇
在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武威农业同样亮点频出,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强劲引擎。民勤县的菜心、芥蓝、雪豆等10多种蔬菜,源源不断地发往粤港澳大湾区;凉州区的日光温室、设施瓜菜生产规模和产值、奶牛存栏量、生猪饲养量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榜首。一季度,武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07亿元,同比增长6.9%,农业发展根基愈发稳固。
走进民勤县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行行白色的无纺布包裹着嫩绿的蔬菜幼苗,一排排自动喷灌系统均匀地洒下细密的水雾,充满科技感的农业场景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产业园种植的蔬菜预计5月20日左右陆续上市,届时将通过冷链运输,38个小时后就能抵达广州、深圳、香港等地,让当地居民品尝到新鲜的民勤蔬菜。”民勤县供港蔬菜基地负责人许尔财说。
民勤蔬菜为何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备受青睐?许尔财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产业园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使蔬菜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特别是菜心系列蔬菜,以柔嫩的品质、可口的风味,成为港澳市场的“名贵蔬菜”。
目前,该产业园主要包括大田供港蔬菜基地、日光温室生产区、食用菌三产融合发展基地、恒温库和交易市场区。产业园的供港蔬菜每年可种植4茬,亩均产量2200多公斤,亩均销售收入达10000元,扣除成本后,亩纯收入超4000元。
“我们将继续按照标准化生产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净菜加工项目,提高蔬菜附加值。”许尔财满怀憧憬地表示。
从工业车间到希望田野,从传统产业升级到现代农业崛起,武威正以工业与农业双轮驱动,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破浪前行。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