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 何美乐
春日的徽县永宁镇,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畅谈村庄的新变化,孩童们则嬉笑追逐着;智能蔬菜大棚内,辣椒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西红柿幼苗刚刚抽出藤蔓,党员技术骨干手持记录本,仔细观察着智能监测屏显示的数据;田间地头,农机隆隆作响,新铺的银灰色地膜在阳光下似镜面般光洁,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
永宁镇紧扣“党建引领、产业筑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工作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民生福祉为落脚点,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


“硬”设施强根基 “软”治理换新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也是亿万农民的深切期盼。漫步在永宁镇的青山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如灰白色丝带延伸至村落深处,新落成的文化广场上配备了健身器材,村民们或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或围坐闲谈,欢声笑语与春日鸟鸣交织,共同勾勒出新图景。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永宁镇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搭建“村民议事会”“民事直说”等平台,让群众与村“两委”面对面共商村务,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这种共治共享模式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让文明和谐的新风在乡村蔚然成风。


“致富棚”育新机 新模式激活力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在永宁镇的岳王村物联网蔬菜标准产业园区,一排排智能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辣椒、西红柿幼苗长势喜人。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喷灌设备与光照调节装置协同运作,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农户只需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控制灌溉、施肥,实现了精准化种植。
依托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永宁镇创新推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基地不仅率先试验新项目、新技术,还免费组织群众观摩学习,多膜覆盖、控温控湿等先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订单辣椒、西红柿等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实在在:村民在家门口的大棚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永宁镇以科技赋能跑出了产业振兴的“加速度”。


种业“芯”添动能 产业旺铺富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走进永宁镇的郭坪村制种玉米产业基地,农户们正抢抓农时,起垄、覆膜、播种。
为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永宁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保价回收的一体化链条。村党支部牵头整合资源,合作社组织生产,企业提供技术与销售渠道,农户深度参与种植,实现了多方共赢。
郭坪村党支部书记唐锋说:“去年制种玉米喜获丰收,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60多亩。借助农机服务,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增收的底气更足了。”如今,制种产业已成为永宁镇促农增收的“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
春风浩荡启新程,乡村振兴正当时。永宁镇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步履坚实。永宁镇党委书记吴梦媛表示,永宁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