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交易的“甘州样本”——张掖蹚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西部路径

 2025/04/30 10:31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李明娟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

4月29日清晨,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亚麻种植基地,搭载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在连片田地上划出整齐垄线,标志着“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平台+金融+保险”六维联动模式以亚麻种植基地示范项目为依托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张掖市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的交易系统内,甘州区花寨乡5400亩待流转土地的竞价信息实时更新,全国28家农业企业通过平台“云端”竞逐这片“希望田”,张掖市龙纺千丝亚麻制品有限公司以490元/亩竞得该地块,较底价溢价22.5%,创下沿山半干旱区土地经营权交易溢价新纪录。

当日,完成土地流转的甘州区安阳乡3200亩土地、花寨乡5400亩土地同步进行亚麻种植开播。土地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实现价值跃升,成为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题的鲜活样本。

创新机制构建生态价值闭环。张掖市构建“政府引导建机制、企业投资兴产业、合作社组织生产、金融注活水、保险筑防线、农民参与享红利”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将土地从传统生产资料升级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生态产品。

张掖市以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为枢纽,通过数字化手段编织起生态价值转化网络,重塑土地交易“生态链”。数据显示,平台赋能下,张掖沿山地区土地流转率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68%,有效破解了“有人想种没地种、有地想流转没人接”的困局。

甘州区花寨乡村民朱晓玲的账本最有说服力:“过去散户土地流转每亩仅200元到300元,现在村集体统一运营后,每亩至少增收100元。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我们农户既可以获得租金与务工收入,又能通过村集体增收共享村级发展成果。”

更深远的改变在于利益联结机制。安阳乡种植大户徐珅通过“保底流转+收益分成”模式,提前收到1700亩土地流转费,种植所需农资由企业全程提供,未来收益按五五分成,预计年收入可达50万元。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户从“土地出租者”变身“生态价值共享者”。

随着亚麻种植基地的开播,配套的亚麻加工厂即将开建。张掖市龙纺千丝亚麻制品有限公司计划建设3条生产线,形成年加工6万亩亚麻籽的加工能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此举不仅实现土地产出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品的跨越,更通过“市场定价+金融保险”双保障机制,为半干旱区农业装上“抗风险引擎”。“我们给每块土地赋予‘上网冲浪’能力。”安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娟娟介绍,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土地肥力、气候数据等生态要素数字化确权,引入金融机构开发“土地流转贷”“亚麻种植险”,让土地成为可抵押、可交易的资产包。“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平台服务之手”协同发力,正在重塑半干旱区农业的“投入-生产-收益”逻辑。

作为“一屏三地”(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种业、能源、旅游高地)定位的实践载体,张掖的探索超越了单一土地流转改革的范畴。通过碳汇交易、种业品牌化、新能源集群化及文旅国际化,正从传统农业城市向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区域转型。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赋能”,从“土地零散流转”到“生态产品交易”,张掖的实践证明:找准市场化“舞台”与数字化“支点”,就能撬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跃升。这不仅是半干旱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道,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贡献了西部智慧。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