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祁玉洁
从广西北部湾的碧海蓝天,到甘肃天祝的雪域藏乡,一位“90后”青年跨越山海,用十年光阴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守护者”。他,就是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站长刘德侠。

201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刘德侠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告别温暖湿润的南国,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2017年,他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天祝藏族自治县。面对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等重重困难,刘德侠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决心:“这里需要我,我就想留下来为大家做点实事。”
初到天祝,刘德侠用双脚丈量这片陌生的土地。短短半年,他走遍了全县19个乡镇、178个行政村。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挑灯学习当地方言和农业知识。这位“外来户”,很快成了农牧民心中的“自家人”。他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尾菜还田等环保技术,让天祝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4%以上,昔日被“白色污染”笼罩的田间,如今焕然一新。
2018年至2019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刘德侠勇挑重担。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副站长陈卿回忆:“任务特别繁重,刘德侠带着团队废寝忘食地工作,遇到难题总是第一个冲锋在前。”最终,他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任务,被甘肃省污普办表彰为“表现突出个人”。
2020年,刘德侠调任天祝县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他将目光投向产业发展。在与干部群众深入交流时,他敏锐地发现当地食用菌产业链存在短板。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刘德侠带领团队筹建了武威市首家高标准食用菌实验室,采集分离驯化野生菌种,成功培育出适应高原气候的紫丁香蘑、边麻菇等新品种。他积极推动与中国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筛选出多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菌种。

在刘德侠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天祝县食用菌产业规模从2019年的不足2000万袋跃升至2022年的5000万袋,产值达4.69亿元,两年实现翻番。2021年,他先后荣获“武威市青年五四奖章”和“最美武威人”荣誉称号。
2022年,刘德侠担任天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站长,迎接新的挑战。面对人员和经费不足的困境,他带头钻研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在他的引领下,全站检测效率显著提升,年度检测量同比增长10%,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为填补实验室资质空白,他全力推进“CMA”“CATL”双认证工作,为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筑牢技术防线。
从农业环保到产业发展,再到质量安全,刘德侠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十年间,他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培养的技术骨干在省市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在他的推动下,“天祝原生”品牌跻身“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全县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96个。
面对成绩,刘德侠始终保持初心:“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农业领域,为天祝县农业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天祝融媒供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