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以“药”为钥 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2025/05/06 09:14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文都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文都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中药材正成为天水农民的“致富密码”。春末夏初,在秦安县、秦州区、张家川县的药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将一株株药苗植入沃土,勾勒出产业振兴的蓬勃图景。

  当下,正值款冬花种植关键期,在秦安县千户镇500亩款冬花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勾垄施肥、分拣药苗,一派繁忙。“这几天墒情好,大伙儿都在抢种!”田山村村民王大姐说。

  近年来,千户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整合零散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集中流转、统一管理,昔日的“荒地”“闲田”变身“聚宝盆”,款冬花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在秦州区娘娘坝镇柴家庄村300亩猪苓种植基地内,村民正抢抓农时播种。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这里成为猪苓种植的“天然优产区”。“我们与李子林场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我们负责土地和人力,合作效果显著!”村党支部书记李国良说。

  此外,双方还共建20座设施大棚(10座种花卉、10座种药材),并在林下套种100亩连翘,形成“地上有花、棚中有药、林下有苗”的立体种植模式。

  走进张家川县闫家乡,千亩药田生机盎然。在朝阳村,70亩半夏种植区完成覆膜保墒;种植大户姜万宁承包的300亩药田里,无人机施肥、机械移栽等科技手段高效作业,4000多公斤党参、1万多公斤黄芪已完成种植。“现代农业技术不仅提高效率,还能保证药材品质!”姜万宁说。

  在操场村,去年播种的苦地丁、益母草等中药材已抽绿;陈庙村1000亩中药材预计5月中旬栽种完毕。“我们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入驻,推动中药材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闫家乡副乡长马宏表示。

  数据显示,天水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6.69万亩,其中柴胡、党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超万亩。全市建成20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中药材正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甘肃经济日报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甘肃经济日报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新媒体